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商业银行移动金融的建设及发展

----——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先行手段

发布时间:2017-04-05

 

按:随着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已开始研究和利用这些新技术,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公平、更透明、更高效的金融服务,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经济包容性增长,最终实现传统业务的转型突围。由于移动互联网不仅集成了互联网开放、共享、互动等优势,而且实现了随时、随地、随身的互联互通,为实现全社会普惠金融带来了机遇,移动金融作为移动互联网与金融深度融合的产物,是深入推进“互联网+普惠金融”的重要抓手,在建设现代普惠金融体系方面大有可为。本文从分析普惠金融的内涵特征和价值出发,阐述移动金融与实践金融普惠的二者关系,提出了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措施和手段。

 

 

■ 陈红淇 张涛 陈尧 黄庆中

 

普惠金融与商业银行业务转型

伴随移动技术的发展,以服务中小企业、自就业群体和各收入阶群为主要目标的普惠金融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务院于2015年12月发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了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普惠金融是作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金融支持力量。

普惠金融的涵义

普惠金融提出的目的是帮助小微企业、边远贫穷地区和社会低收入人群能够获得价格合理、服务公平、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由此,人们往往想到的就是“扶贫”、“小微”、“三农”、“弱势群体帮扶”等。然而,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普惠金融的含义远远不止这些。“普惠金融”,顾名思义,就是既“普”又“惠”。“普”是规模维度的要求,指的是银行服务产品更多、渠道更宽、效率更高且要覆盖到更广的区域、领域和人群,即服务的渗透力要更强、更广、更大、更公平;“惠”是质量维度要求,指的是银行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在研究自身盈利模式的同时,要给客户提供优惠,带来实惠,通过“普”、“惠”的有机结合,使客户的有效需求得到满足,银行找到新的业务模式和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银行与客户的互惠互利。

作为金融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普惠金融的服务体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融资、多元金融服务,创业支持,以及投资者保护和普及教育。

——融资。金融的首要功能是融资,普惠金融也不例外。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一方面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尽可能提高产品活力,使之能惠及更多更广群体;另一方面,更要注重为客户提供种类尽可能多、手续尽可能便捷、门槛尽可能低的融资渠道。虽然前期渠道建设的成本会较高,但当业务发展起来后,运营成本要远小于产品推出后不断调整的成本,规模效应此时加速显现。

——多元化金融服务。从普惠金融的角度,支付、保险和理财等金融服务是层级高于融资但重要性低于融资的多元化金融服务。其中,支付类服务是最能体现普惠性,对七亿网民而言,第三方支付体系已经不可或缺。保险是很多弱势群体还没有认识到其重要性,随着保险门槛降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群体具有资格享受保险服务。理财服务而言,已经由互联网金融公司主导并逐步渗透大众的金融生活中。

——创业支持。个人创业和初级创业企业缺乏启动资金,需要通过社会融资解决,创投基金、天使投资、风投、众筹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应运而生。只有这些创业阶层丰富和壮大,才能激活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因此,解决创业面临的普惠金融问题是普惠金融的高级阶段。有专家认为资本市场是普惠金融重要的发展加速器,市场要为创业创新企业提供全方位、无门槛的服务,助推、加速普惠金融的发展。

——投资者保护和金融知识普及教育。投资者保护和金融知识普及,也是普惠金融的重要内容,同时又是金融生态的重要基础。促进普惠金融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普惠金融发展的流程,打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做好消费者保护,可以使消费者尽可能减少损失,长期来看可以反哺市场以达到规范化、制度化改革;大力实施金融知识普及,提升全社会金融认知水平,有助于金融生态的持续改善。

 

商业银行实践普惠金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由于基础设施条件、金融环境和信息技术风险所限,使得商业银行在推进普惠金融上存在众多顾虑和难题。

首先是成本高、收益低、风险高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最大障碍。

普惠金融强调的“普惠性”也就是机会平等,实现金融公平,针对的是传统金融机构难以惠及到的人群。这类群体主要分为两类:一是财务资信较低群体,二是偏远地区群体。

对财务状况较低的群体而言,金融机构不愿意为其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且因其风险承担能力和信用还款能力较弱,金融机构从其身上获利时要面临更高的成本和坏账风险。对这个群体投资次数多了,传统金融机构会得不偿失,所以鲜有金融机构愿意为这类群体提供贷款等金融服务。对偏远地区的群体而言,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很多金融机构在偏远地区设立网点的人力物力成本要高于从偏远地区人群身上获取的利润。金融机构从成本收益的角度考虑,往往放弃在偏远地区的金融覆盖。

其次是现有制度和法律尚不完善使得普惠金融发展难以持续。

应对新的金融产品的出现、金融市场的快速变化,法律体系和规章制度往往具有滞后性,往往需要先有立法或制定规则。但立法和规则的制定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就导致了现有的普惠金融其创新产品在法律的空白地带野蛮生长,引发大量金融消费者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甚至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当前P2P平台问题集中暴露的现实,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第三是创新与风险控制的协调问题使得普惠金融发展较慢。

移动新技术在普惠金融领域应用的不确定性以及利用移动技术研发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属性和边界越来越模糊,导致金融创新产品和新业务的开展缺乏有效控制手段和工具,很难平衡支持金融创新与控制金融风险之间的关系。过于放松控制可能会导致风险增加,而严格控制风险又可能对金融创新产生抑制,风险控制与创新的协调问题平衡难度大,全社会的金融普惠与经济发展的增速不匹配。

当下,移动互联网已经突破了地理条件的限制,改变了金融机构触及客户的方式,实现了 “普”字;大数据、云计算等移动互联网技术,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形成了 “惠”字,由此移动互联网金融是商业银行实践普惠金融的最好路径。移动金融在发展普惠金融方面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生命力,运用移动互联网的科技手段,将其开放、平等、自由、去中心化的理念嵌入金融领域,改变传统金融交易模式,降低服务门槛、简化服务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己经成为现实,BAT等互联网巨头已先于商业银行在金融普惠领域发出强烈的声音,并已经运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诸多互联网金融业务领域开始有益尝试。

 

商业银行唯有发展移动金融才能实现金融普惠

商业银行转型顺畅及成功与否的核心,就在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能否在转型过程中转化为新的生产力,而发展移动金融作为金融创新则是商业银行转型中的重要途径和先行手段之一,同时发展普惠金融实现金融服务共享则是衡量商业转型效果的重要依据之一,因此,通过移动金融的商业模式创新,推动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实现金融普惠,就成为商业银行转型中的重要一环。

移动金融不单是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更是商业模式创新

1.移动金融是商业银行商业模式的创新。移动金融作为一种新金融模式,对于银行而言,已不仅仅是业务和渠道方面的创新,而是包括金融服务理念、模式及机制等内容的全面创新,甚至可以说移动金融是在保留银行服务内核后,对商业银行传统模式的彻底颠覆,例如,银行可以装到口袋里,随之而来一定是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变,进而推动金融服务革新。

2.移动金融为商业银行实现金融普惠成为可能。金融服务创新必须建立在技术手段大发展基础上,而普惠金融则对技术手段提出更高要求,否则金融创新只是纸上谈兵,无本之木。移动技术的发展,使得金融普惠成为一种可能,无疑让“专业化金融服务供给”与“目标群体广,需求交叉”的服务需求有效对接成为了可能。

3.移动金融是对“二八定律”的打破。商业银行的最终盈利点来源于客户和市场,传统模式下,商业银行在客户及市场选择方面遵循“二八定律”,但随着金融业态发展,客户需求多样化程度提升,及跨市场化变化,传统的客户分层已十分模糊,在先进技术手段支撑下,许多金融创新已经实现了客户适应性高、跨市场性强等特点, “二八定律”正被打破,小额、高频金融交易对盈利的贡献不断上升。

普惠金融有助于商业银行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1.普惠金融对于商业银行的实质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普惠金融推广多年来,始终面临“成本高、效率低、难持续”等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将普惠金融更多地与金融公平联系起来,而未与资源配置效率联系起来,进而使得普惠金融面对“目标群体广,需求交叉”难题时,很难找到好办法。以淘宝为首电商模式的成功和快速发展,证明了在一定技术手段发展下,挑战巨大的领域恰恰是巨大商机所在,普惠金融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就是这样的领域。

2.普惠金融使金融服务供给主动创造金融需求成为可能。传统银行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给主要依靠对客户和市场潜在需求的挖掘,而在普惠金融模式下,商业银行完全有可能由被动满足金融服务需求到引领金融需求的创造,这一转变实际上已在非金融的移动领域发展过程中率先实现。

3.普惠金融是商业银行转型的重要理念突破。商业银行转型的原动力来源于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和盈利能力持续,即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最大化地提升效率。而普惠金融无论在客户和市场层面,还是金融服务手段方面,均对商业银行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尽快地将侧重公平转向效率的理念内嵌于商业银行转型中。

 

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的措施和手段

我们认为,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也应无一例外地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来推进,商业银行应该从创新驱动、资源协调配置、新技术运用、场景化建设、机制完善和风险控制以及开放融合等方面来推进移动金融发展,共同构建金融生态圈,让全社会成员共享金融普惠和金融公平。

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首先就要抓住创新驱动的牛鼻子

习近平总书记讲过:“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①。因此,我们必须把发展移动金融的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出发展新动力,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也必须遵循这个法则。一是理念创新。运用移动互联网的思维,从服务客户,感动客户到成就客户,让广大客户共享发展创新成果,让客户共享企业价值;二是人才创新。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因此要打造一支具有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创造价值的移动金融人才队伍。三是科技创新。始终聚焦市场和客户需求,紧紧把握移动新技术和金融服务的结合,以新的技术延伸移动金融服务领域和移动金融服务方向。

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应实施移动优先战略,资源配置要科学高效

商业银行应坚持移动优先战略,在资源配置方面加大对移动金融的战略投入。一是实施移动优先战略。商业银行尽快制定“移动优先”的战略,尽快实施“跑马圈地”,快速抢占市场。在渠道运营上,加强移动渠道“获客、活客”能力,并加大移动端“流量变现”的运营能力,让移动金融逐步成为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主渠道之一。二是财务资源适度向移动金融倾斜。移动金融的发展,大量资源投入必不可少,可从产品创新、流程重建、模式重塑和市场重育等方面,打造移动金融的品牌效应和规模优势。三加大移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银行网点大力加大移动基础设施投入,如免费无线网覆盖、移动签约机和移动营销平板等基础设施等,把银行网点打造成移动金融客户市场培育、客户互动、业务体验、产品营销的多功能场所。

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应大力推进新技术应用,实现移动金融对业务的引领作用

商业银行应推动众多先进移动互联网技术在移动金融领域的应用,实现移动金融对商业银行业务的引领。一是产品和服务的人工智能。在移动银行业务领域中使用生物识别技术、LBS技术②、VR技术等等,在业务中开展交易、用户和风险的快速识别,提升服务效率,结合智能机器人技术,为客户提供智慧金融服务。二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和简缩。通过移动新技术在移动金融领域的应用,进一步对传统商业银行业务进行流程重塑,采用新型技术手段,使原有业务流程更优、业务路径更短、效率更高、业务更易于被普通百姓掌握和使用、业务覆盖群体更宽更广、实现金融服务的业务引领和快速推动。

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要依托场景建设,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

场景应用多样化是打造移动银行的必备要求,通过移动互联网激发客户金融需求。一是构建客户海量生活场景。商业银行提供移动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要依托客户生活场景,在客户衣、食、住、行、医、学、游、金融等场景下挖掘不同场景下客户对金融服务的差别化和个性化需求,结合客户在工、农、生产和经营等方面,差异化地设计产品、提供千人千面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需求;二是激发全量客户金融需求。利用移动互联网激发全量客户的同时,尤其要激发边远农村、低端客户、小微企业被抑制的金融需求,场景中嵌入移动金融产品和服务,以移动金融服务激发客户非金融生活体验和金融需求;场景应用多样化有利于移动金融产品的“量大价优”“薄利多销”,实现对海量互联网客户、海量生活场景的全覆盖,打破商业银行二八定律,实现移动金融的长尾效益。

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应统筹规划全行业务,建立高效协同合作机制

移动金融是对传统银行业务在移动互联网的流程重塑,需统筹规划各类业务,建立跨条线、跨部门、跨产品的金融服务协同平台。一是统筹平台和入口。商业银行服务渠道众多、流量分布较广和散,移动金融需统筹国际互联网站、移动门户网站、手机银行及微信银行、线下网点等平台和入口,使得客户拥有产品标准、流程规范、质量统一的移动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多样化和个性化需要。二是统筹条线和部门。在商业银行集团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成立移动金融战略推进机构,统筹集团内各部门和子公司工作机制,在总分行间建立协同机制。形成纵向及横向都能高效协同的合作机制。

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应线上线下联动,推动移动金融与实体网点的无缝融合

移动金融以开放、共享、协同、高效为特征,为商业银行转型带来新生机。一是打造“轻经营”模式的“口袋银行”。不再依靠物理网点和人员扩张,而是借助移动互联网依托智能手机、手表、运动手环等智能装备,将银行网点搬到客户身上,从互联网2.0时代的“您身边的银行”变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您口袋里的银行”,以低成本提升商业银行竞争力,开创商业银行的移动银行新时代。二是利用商业银行网点实现移动金融O2O模式。线下网点是商业银行宝贵资源,是区别于互联网公司最重要的渠道资源,是发展O2O模式的核心节点,通过移动金融O2O模式,可将产品线上推广、线下服务、体验等与网点资源相结合,利用银行网点数量多、分布广、辐射大等特点,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满足客户“所见即所得”的金融需求,实现线上线下联动,移动金融与实体网点的无缝融合。

商业银行发展移动金融,应加强风险管理,保障移动互联网金融安全

商业银行应尽快完善风险控制机制、应用尖端科技、夯实风险基础,建立联控体系,共同保障移动互联网金融安全。一是完善移动金融风险控制机制。移动互联网在商业银行的应用尚处于初期阶段,在风险领域的预判和应对手段均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要借鉴商业银行长年以来形成的风控手段和措施,并将移动金融的安全防控融合到商业银行整体风险控制体系中,为移动金融健康有序发展保驾护航。二是运用先进手段实现安全和体验双提升。引入先进安全控制手段,保障系统运行和网络传输安全、保证银行端数据和客户端资金安全,实现客户体验与产品安全双提升。三是深化大数据在安全领域的应用。加强银行内部数据挖掘,进行客户安全级别分类管理,动态监测账户变动、行为数据、信用记录等信息,记录用户常用位置及常用移动终端设备号,对偏离用户日常记录和习惯的高风险业务,推动安全认证手段和风控规则的智能化调整和部署。确保客户端业务安全可控;四是推动与商业银行外部的风险联防联控。将商业银行移动金融业务风险防范与外部合作商户、移动互联网机构和公安、电信等部门的风险管理机制深度结合,联动开展风险监测、预警及快速响应工作,做到事前预防预警、事中干预控制、事后联动处理,构建移动金融多层级、立体化、全方位、全覆盖的社会风控体系。

总之,“无移动、不金融”已成为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积极发展移动金融,促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既是互联网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金融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商业银行和社会各方应紧密配合,协同合作,才能实现全体成员共享金融成果,实现全社会金融普惠的美好愿景。(中国建设银行总行)

 

注:

①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

② 移动位置服务(Location Based Service,LBS),是通过移动运营商的网络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的增值服务。

 

 

参考文献

【1】 Thomas Piketty. Capital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M]. Belknap Press, 2014.

【2】 贝多广,李焰.普惠金融:中国金融发展的新阶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3】 鲁书玲.移动金融模式与创新:抢占互联网金融下一个风口[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

【4】 黄志凌.未来银行的可能方向[R].北京:中国建设银行,2014(12).

【5】 李东荣.移动金融助推普惠金融发展[R].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2016(11).

【6】 陈红淇,苏桂灵,武晋.数字银行:互联网+时代银行的数字化转型[J].现代商业银行导刊,2016(10).

【7】 温红彦,张毅,等.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互联网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综述[N].人民日报,2016-11-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