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温柔的“灭绝师太”

----——访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梁惠娥

发布时间:2017-04-12

■ 本报特约记者 易芳

什么,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有位“灭绝师太”?她是谁?

她是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服装设计与服饰文化的教学与研究。她是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江南大学汉族民间服饰传习馆馆长。她曾先后荣获江南大学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江南大学“教书育人”优秀标兵、无锡市劳模、无锡市“十佳”青年教师、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等众多荣誉称号。大家都说,她是“仰望星空”和“脚踏实地”的学院掌舵人。

她就是梁惠娥。

做老师,总要被“骂”一次

“作为服装专业第一届毕业生,纺织服装学院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服装设计原本以艺术类为主,与工科结合后进行调整,以这个平台进行的一些科研活动取得了非常良好的效果。设计工作可以比较随性,但是在工科领域治学就需要很严谨。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梁惠娥始终坚持,教学是第一位的。

“把教学搞好,这是我们工作的本质。”

身为教师,怎样在讲台上站好自己的位置,身为一名尽职尽责的教师,怎样才算做到对学生严格管理,这是梁惠娥一直在思考的。上梁惠娥的课不能迟到,学生们习惯了跑着来;研究生论文没有过三五遍的反复推敲都是通不过的;在梁惠娥负责答辩时,有的学生答辩之后就哭了。在学生眼里,她是严格的。她说:“大家都说,做老师的总要被‘骂’一次。那样的话,我情愿学生在学校里时对我抱怨,总比走出校园以后发现你没有对他们尽到责任、没有把他们教育好时,再来‘骂’你要好。”

提到学生们曾经给她起过的那个外号,梁惠娥笑得很开心,她说:“有的学生曾经叫我‘灭绝师太’。”有被梁惠娥批评到掉眼泪的学生,下课了就会给她送来西瓜霜润嗓子,这些都让梁惠娥很感动,因为她知道,这就是对一位老师本质上的认同。更多意义上,“灭绝师太”这个称呼,更像是一种学生对她的昵称。

27年的执教生涯里,梁惠娥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方面她拥有相当的成就感。2006年,梁惠娥成为江南大学首批教学名师,这让她感触很深,因为她知道,学生对她最终是认可的。“虽然你的要求很严格,但只要教学质量好,学生们最终还是会接受你。所以说,教学才是一名教师的本质。”

有位硕士毕业后在工作单位获得了好评,因为在工作细节方面以及待人接物方面显示出了不同之处。梁惠娥认为,这就是学生在学校里获得的,从老师那里得到的最有用的东西。因材施教很重要,教学方法要靠自己去摸索。“有些习惯和细节是老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学生受益终身。很多时候在讲台上不经意的一句话,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专业教学是一方面,还要把今后学生可能会面临的各种问题,方方面面都融入到教学的过程里去,这是很重要的。”

自己的学生从校园走出去能够受到肯定和认同,这就是梁惠娥觉得身为老师最开心的事了。

是带头人,更是一个幸福的老师

在团队建设中,梁惠娥是“协同创新”和“共同卓越”的学科领头羊。她所带领的科研团队以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为创新平台,致力于服装与服饰文化的研究,该传习馆也是全国唯一以汉族民间服饰为收藏研究对象、旨在抢救和保护中国汉族民间服饰艺术、传承和发扬汉族民间服饰文化的馆所。

她带领的科研团队十余年来共赴江苏、山西、安徽、江西、山东、河南、福建等地共计9省35个县市地进行民间传统服饰品的征集和田野考察,共计收集清末民国时期的服饰2300余件/套和考察图片100余幅,目前该馆已成为全国首批高校博物馆联盟理事单位、江苏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

提到传习馆,梁惠娥如数家珍。国内同类服装高校都在追求自己的定位和办学特色,讲文化,一些老牌名校的底蕴更强,讲商业,又比不过沿海特区地带。在自己的位置上应该怎样给自己的定位?梁惠娥和团队一直在思考。一方面要符合周边企业的人才需求,另一方面,从底蕴上考虑,应该从哪方面入手。从汉族服饰入手,难度很大区域很广,服装形制差异很大,正因为困难很大,所以这个领域少人涉及,梁惠娥带领团队开始首做尝试。从晚清阶段历史开始,他们做了大量的实物取样调查研究,对文化历史进行挖掘,将这些融入到服装教学的科研过程中去。传习馆将传统民间服饰文化揉进时尚前沿,打上自己烙印的东西,避免学生在进行民族风设计时直接“拿来主义”,而是了解每一个元素纹样的历史发展和来龙去脉。

从幼年时起就一直很向往教师这个职业的梁惠娥,对于能够成为一名教师十分珍惜,真诚地热爱着这个职业身份,她说:“做老师,是一件很幸福很荣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