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大萧条始末

发布时间:2017-06-28

 

辛乔利

自银行出现以来,银行家就难以摆脱掉高利贷的不佳形象,一直是社会上被嘲讽的目标。而伴随着社会发展,一些家族银行通过参与更多的经济活动和行善,在社会上不断积累影响力,十六世纪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和十九世纪英国的罗斯查尔德家族都致力于将银行打造成一个不可一世的王朝,影响着政治与社会的方方面面。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美国也是如此,摩根家族成为新金融王朝的代言。在那个营销方式更多是靠口传的年代,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以下简称J·P摩根) 为了培育良好声誉,从培育客户到成为客户生活中密不可分的财务管家方面都倾注了心血。大萧条前的美国,银行的地位和影响力无论是在当时的社会还是经济层面,都高于联邦政府,各行各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的身影。

然而,银行家们在疯狂的年代再次暴露出不惜代价逐利的本性。为了保持在金融市场上绝对的垄断地位,纽约的主要几家银行普遍采用控股公司架构 ,影响行业股票走势。最早的控股公司架构出现在19世纪的铁路和通讯业,这种组织架构通过持有其他公司股票,影响公司管理和行业战略。由于控股公司相比其组织形式,具有财务和法律方面的优势,如便于从证券市场融资,获得大规模运作资金,免于一些可能发生的法律限制等,20世纪初,逐渐成为大型企业普遍使用的架构,特别是银行和公用事业。控股公司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受限制的业务和地理区域。

《1863年国民银行法》 限制国民银行经营证券、保险等非银行业务,但该法对州注册的银行没有约束力,1920年前,只有州注册银行可以在州法律许可的情况下设立分行,国民银行不得设立分行,只能在所注册的办公楼里经营业务。尽管1927年出台的《麦克法登法》 禁止跨州设立分行,但允许国民银行在所在州法律许可的情况下设立分行,于是很多国民银行通过在州注册的子公司经营被限制的业务。为了便于关联交易,不引起公众的注意,同时又不违反相关规定,国民银行和第一国民银行的子公司取的名字几乎同母公司相似,让一般人很难分辨。

在监管缺失的年代里,银行控股公司与旗下子公司之间的交易存在着严重的利益冲突,关联公司成为母公司的赚钱机器。纽约国民城市和摩根银行旗下都有一系列的控股公司。这些银行通过隐藏其真实所有权,收购同行业的公司,承销母公司发行的或自己承销的证券,并积极参与二级股票市场交易。还有一些经纪商本身就是大银行的子公司,这样的关联交易等于母公司向子公司提供贷款去炒股。

在谁持有公司股份多,谁就说了算的公司架构中,银行通过在一些垄断行业大量持股,不断在公司董事会上行使话语权,通过施加压力,想方设法让公司所有的决策,如行业政策的制定以及发展战略等,都朝着对银行有利的方向进行。另外,银行家们不断协助垄断企业完成一笔笔并购,并在并购交易中即充当中介又充当主角。

二十世纪初期,美国从石油、钢铁到电力等国民经济命脉行业出现了一大批垄断企业,这些企业全面控制着产品的价格和市场,阻碍着市场的公平竞争。美国钢铁公司由散布在十几个州的228家较小的公司组成,统领着全美的钢铁市场;洛克菲勒家族控制着全美的石油公司;通用电气(GE)公司直接或间接控制着全国的水和电力生产,这些公司不仅拥有本行业的定价权,而且由少数股东把控。而在这些少数股东的背后到处可见以摩根为首的少数几家大银行的身影。摩根和他的合伙人在47家不同行业的大公司中拥有72个董事席位,第一国民银行在89家公司拥有董事席位,大通国民银行行长艾伯特·威金在任期间,曾担任59家公司的董事或受托人,而国民城市银行和其它一些银行共在112家大公司拥有341个董事席位。

不知不觉中,商业银行在企业、资本市场以及任何同市场相关的利益一方编制出一张大网,在金融市场上翻云覆雨,让原本正常的市场充满着肮脏与丑陋。商业银行的疯狂可以从国民城市银行 的表现略见一斑,必须一提的是该行的领军人物查尔斯·米歇尔。这位被哈佛商学院列为二十世纪传奇商业领袖也因此成为大萧条中不可或缺的角色,被列入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之一,他的贪婪以及对投机的热衷正是大萧条期间整个银行业膨胀的缩影。

米歇尔出生于美国的马萨诸塞州,其父曾在1887至1888年期间任市长。他于1899年毕业于阿穆赫斯学院,毕业后在芝加哥的西电子公司打工。三年后,米歇尔离开公司搬到纽约市,成为美国信托公司的行长助理。永不满足的米歇尔于1911-1916年间,先是成立了自己的投资公司C. E. Mitchell & Company,又于1916年任国民城市公司副总裁,负责改组投行业务。1921年,他被任命为国民城市银行行长,并于1929年出任董事长。

米歇尔的加盟让国民城市银行业绩更上一层楼。凭借超群的营销能力,以及在个人与机构业务等方面接二连三的业务创新, 米歇尔将国民城市银行逐渐从业务单一的传统银行打造成为一家咄咄逼人的现代零售银行,并在全球范围内打造出一个名声赫赫的金融帝国,具备了金融百货店的所有功能,100多家分支机构覆盖拉美、欧洲到亚洲等23各国家和地区, 销售了数百万只股票,收入总计6.5亿美元。

在营销股票方面, 米歇尔更是不遗余力, 为了劝说更多的民众通过购买金融产品进入股市,甚至仿效出版公司推销百科全书的方式,登门入户,将更多的储蓄存款转入股市,哄抬着股市的虚热。

另外,在一片虚热的泡沫时代,人们到处可以感觉到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的翻云覆雨和推波助澜。纽约国民城市银行还通过为投机商提供大规模、毫无限制的高价股票贷款,并赚取超额利差。当时政府公布的联邦利率为3.5%,而银行贷给投机商的利率高达12%以上,牟取官价与市场价之间之间的巨大利差。

美国国会组织的调查报告披露了银行巨头们令人震惊的细节。投机商从银行借到的钱交给经纪商,经纪商同时还从银行借钱帮助客户购买股票,而银行的钱都是储户的存款和美联储的贷款。一个硕大的股市泡沫就这样在银行的助推下被不断吹大。

1929年9月3日,道琼斯指数升至381.17的历史新高,这不过是崩盘前的回光返照,泡沫终究要破灭,只不过需要一个导火索。(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