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借我一双“慧眼”

发布时间:2017-09-27

身处大数据时代,被“互联网+” 包围,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每个人都已经置身于信息爆炸、资讯良莠不齐的环境里。银行业所处的环境也是同样,互联网金融的白热化冲击,带来大量形式多样、包装精美、操作简单、收益颇高的非银行理财产品,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充斥着我们大脑,干扰着我们的判断。

今年4月,银监会进一步加大了监管力度,一连下发了7个文件,标志着银行业进入了“强监管”时代。仅过几日,就有银行现身说法了为何银行业需要进入“强监管”模式:“民生银行假理财”撞上了枪口。4月18日,民生银行就此事件发布了公告——近日,本公司发现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行长张颖有涉嫌违法行为,立即向公安报案。目前,张颖正在接受公安部门调查,本公司已成立工作组,积极协助公安部侦办,针对媒体报道的涉案金额及具体案情正在调查过程中,本公司力争尽快查明事实,最大限度保护客户资金安全,妥善解决各方诉求,并依法承担相关责任。关于民生银行报道中出现的几大关键词无不令人震惊: 30亿、飞单、银行理财……随着案情调查的深入,真相慢慢浮出水面,人们越来越关心到底什么是“假理财”?什么是“飞单”?“飞单”是如何“飞”的?如何保障自己的资金安全?

 

 

 

截至去年年底,全国银行业理财资金接近30万亿元,2016年为客户创造收益9773亿元。面对“飞单”等在内的银行理财问题,监管部门已逐步加强监管力度。■ 公孙欠谀/摄

 

 

识破“飞单”乱象

借我一双“慧眼”

 

■ 本报特约记者 韩京瑾

 

真假之分

理财产品,即由商业银行或正规金融机构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或购买相关金融产品,获得投资收益后根据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种产品。按发行方,理财产品可以分为银行理财产品和非银行理财产品。合法的理财产品是经商业银行或正规金融机构发行的,面对理财产品,我们先要识破——它是真是假!

据报道,截至2017年4月17日上午,已经有120多名投资者签名登记,要求民生银行按期兑付理财产品,并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这些客户表示,他们在2016-2017年期间通过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行长、副行长、理财经理强力推荐,在柜台内购买了“非凡资产管理保本理财产品”。工作人员向他们推荐该产品时称,该产品保本保息,有相当于年化8.4%的回报。这些产品以“非凡”系列XX期命名,跟民生银行正常在售的理财产品从名称上十分接近。工作人员还说,这个产品是好不容易从总行申请到的,只给鲸钻高尔夫俱乐部的大客户。某投资人出示的一份《中国民生银行理财产品转让协议》显示,该协议转让方为自然人崔华琦,转让份额是300万,转让标的名称“非凡资产管理保本第176期私银款”。根据协议,转让款由“新投资者”直接打给“原投资者”的个人账户。转让协议中,除了转让方、受让方分别签字外,还盖有“中国民生银行航天桥支行储蓄业务”的公章。一年多来,一切看起来都没有异常,如果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投资者可能至今也不知道自己买了假产品。4月12日,一位民生银行私人银行客户拍了一张该理财产品的照片,发给他在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的熟人,询问这款又保本收益又高的理财产品,为什么只有航天桥支行在卖,其他支行或渠道能否买到。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马上查询发现,该行并未发行过这款理财产品。最终,民生银行总行向公安机关报案,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区分局经侦支队对此立案侦查大家才知道自己买的产品竟然是假的。

由此,我们可以分析出,民生银行“假理财”案件中,投资者之所以会把假的当成真的,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如何知道的该产品——在银行网点,太像真的了!二是如何购买的该产品——在银行柜台内,太像真的了!三是手续看上去很全——有协议有公章,太像真的了!四是回报较高——年化8.4%的收益率,太有吸引力了!然后……几百人购买了该“产品”,仅金钻俱乐部的成员就有超过150人,其他投资者和涉及金额还在统计中,估计涉及规模约30亿元。目前该案正在调查中,这个理财产品为假,是可以确定的。

假的真不了,造假者一定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看完假的,我们再来看看真的理财产品,又会发生什么事?

“飞”与“不飞”之分

真的理财产品,也就是合法的理财产品,分为银行理财产品和非银行理财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一般在柜台、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渠道发售,购买前会进行风险评估,银行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判断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如果是柜台销售,整个销售过程还会按照要求有录音录像,确保销售合规。而我们所说的“飞单”,是银行员工销售非所在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形象地来说就是“单子飞到别人家了”,这几年,因 “飞单”滋生的案件和事件也屡见媒体。

X先生自称,在不知是“飞单”的情况下于2012年分三次购买了合计2800万元的“保本保息”的产品,年化收益率11%,直到今日,X先生还未拿回其投资本金。由于协议上有他本人的签字、合同成立,“卖者有责,买者自负”,尽管他多次找银行,甚至起诉至法院,但均未拿回投资款项,感到悔恨不已。他认为自己在这家银行理财多年,根本没想到客户经理推荐给自己的产品不是他们银行发行的,也不知道如何辨别理财产品的“出处”。

吸取X先生的教训,我们如何鉴别一个理财产品是不是“飞单”呢?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一是看产品管理人。任何理财产品都会有一个产品管理人,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人就是银行。如果投资者看到自己的合同上写的不是银行,而是什么投资公司或是私募基金管理公司就要注意了。二是看盖的什么章。“飞单”产品的管理人不是银行,而是某理财项目的投资公司等机构,所以投资人在遇到客户经理介绍某款产品时一定要看清楚合同上盖的什么章,谨慎对待。三是查托管账户。一般情况下,银行正规渠道发售的信托类产品的托管账户都在本行,而“飞单”的托管账户可能是在他行。四是看收益情况。银行体系内的理财产品经过较严格的风险筛选,风险较之非银行理财产品更加可控,相应的,收益率也会低一些。所以投资者如果遇到较高收益的产品,一定要多个心眼问问发行机构和收益较高的原因。五是多渠道查询,对比验证。通过理财产品的名称和登记编码,投资者可以在“中国理财”(www.china-wealth.cn)查询产品信息,未在理财系统登记的银行理财一律不得销售,如果查询不到,那么这款产品就是非银行渠道的理财产品。投资者还可以通过去其他银行网点咨询对比,可以通过银行的官方网站、手机银行、电话服务等方式查询验证。

知“飞”与不知“飞”之分

“飞单”危害颇广,对投资者的资金安全、银行的声誉都构成了严重威胁。某些职业素养较低、经不起利诱的银行员工,私自与第三方理财公司勾结,以产品高收益为诱饵,私自销售非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和非银行授权代销的第三方理财产品。这种行为,一方面要通过银行的内部管理去严厉打击、绝不姑息,另一方面,也需要通过投资人的慧眼识别,去鉴别和防范。

识破“飞单”乱象,靠的是投资人和银行的共同努力,银行要不断完善自身的内部管理,通过加强员工教育,提高内控和风险管理的前瞻性和自觉性。投资人要擦亮眼睛,牢记“你贪图他的高收益,他惦记你的本金”,时时提醒自己要对自己的投资行为负责,还是那句话——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判断“飞单”五要素:

看产品管理人 任何理财产品都会有一个产品管理人,银行理财产品的管理人就是银行。

看盖的什么章 “飞单”产品的管理人不是银行,而是某理财项目的投资公司等机构,所以投资人要看清合同上盖的章。

细查托管账户 一般情况下,银行正规渠道发售的信托类产品的托管账户都在本行,而“飞单”的托管账户可能是在他行。

分析收益情况 银行体系内的理财产品较之非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会低一些。所以如果遇到较高收益的产品,一定要提高警惕。

查询对比验证 通过理财产品的名称和登记编码,投资者可以在“中国理财”(www.china-wealth.cn)查询产品信息,未在理财系统登记的银行理财一律不得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