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史书的感悟

发布时间:2017-11-15

 

 

「聊书斋 · 刘泓铭」

150年前,龚自珍在夜半寒灯之下追忆古史,议论时政时曾这样说:“智者受三千年史氏之书,则能以良史之忧忧天下。”

历史于我,犹如一部人类精神的小说,我始终认为,历史是一门直达心灵的课程,在这方面,甚至超越了哲学。

我与历史结缘很早,六岁时我捧起了《论语》,自然地在学习古典文学的过程中,第一次与中国古代的历史“亲密接触”。对于一个孩子而言,那是一个与我生活截然不同的时代,无疑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启蒙的种子。我一路走来,仍会时不时去翻翻这本对我而言堪称“史学启蒙书”。

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至今读来,犹觉心潮澎湃。那是一个学者面对历史所表现的最真实而感人的情怀,是对现实中的丑恶斩钉截铁的拒绝。

“大丈夫当如此!”我由衷地感叹,也许正因如此,我对史学才拥有了那份常新而日增的新奇与敬畏。

很大程度上来说,我的历史知识与素养是从学习传统经典中得来的。浅薄的说,是那些文章著作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往深里说,是在阅读历史中,感悟到了人生的意义、社会的变迁、时代的更迭……诸如此类,却折射人性深处的一面。

《烛之武退秦师》是我阅读的第一篇历史文章,至今记忆犹新。我忘不了左丘明简练文笔下那些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忘不了阅读时,连自己的心也好像跟着烛之武翻出了城墙,背负着国家存亡的重托,义无反顾地走进了秦军庄严的营帐。

这一刻,历史是神圣的,是令我肃然起敬的,是令我感动到热泪盈眶的。

这就是历史,这就是历史里的命运和人生。

一位语文老师曾建议我多读史书,他说,“读史书是长智慧的。”此话不假,刚上初中,闲暇之余,我捧起了《史记》。那本心向往之已然良久的史学巨著。

我想学历史的态度应当是极其严谨的,甚至应当怀有一种敬畏之心。但学习历史的过程,也可以是轻松自如的,也可以在这种自如中读出属于自己的“历史味道”。得益于太史公开创的纪传体例,对于初中的我而言,一个个历史人物的故事自然有极大的吸引力。

这一刻,历史是充满人文气息的,是令我痴迷而眷恋的。

回首来路,我已经阅读了五十余万字的中国传统经典。文言背后的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都在我心里刻下一段历史,刻下一段思考,刻下一个人的往事。

初中四年,我有幸在几个寒假参加了“战国风云”、“秦汉雄风”两期夏令营,期间通过研读那个时代的各类文献,系统温习了那段时期的历史往事,感受良多。

进入高中,出于对史学的热爱和敬仰,我毅然选择历史作为自己的等级考科目。因为儿时打下的史学基础,我的历史成绩稳居年级前列,多次在历史考试中夺魁。两年下来,我自然积累了大量的历史知识。但我在其中真正感悟到的,是历史对于个人与社会的意义。“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纵显老套,却诚然不谬。

想起阮籍的那句:“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就不单单是对个人遭遇的感慨,更多的是家国情怀。我热爱历史,因为我想努力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人。

也正是学习历史,让我变得愿意承担责任,愿意为这个社会付出。在学校里,我是团支书,是校志愿者服务队的队长。我乐此不疲地工作着,为我所在的小社会奉献着。古人严于修身,我也刻苦要求自己努力学习,成绩优秀。我想这也许是历史对于我最直接的影响。对历史的敬畏,让我关注了自我,更关注了社会。

也许在当今中国,历史并不是一门被人重视的学科,但它依然是社会绝对不可忽略的支柱。“欲令亡其国,必先忘其史。”言犹在耳,痛岂忘心?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大国,我想在当下仍然应当有一大批人去关顾过往,关注昔日的荣辱兴衰,以鉴于当下。我很向往在今后能从事史学的研究,去细细体味曾经的故事,读出更加深刻的内涵。

仲夏之夜,听闻未名湖畔,细波拍岸,叩问历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