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厚生

发布时间:2017-12-13

 

立达苑 · 俞可

 

80年前的今天,1937年12月13日,南京在啼血,中国在哀嚎,世界在悲戚。自2014年起,国家把该日设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那年平安夜,整个金陵城依然受辱于日寇兽性,“世上所有的罪行都可以在这座城市里找到”。“再过一天就是圣诞节了。我被叫到办公室,与日本某师团的一名高级军事顾问会晤……他要求我们从1万名难民中挑选100名‘妓女’。他们认为,如果为日本兵安排一个合法的去处,这些士兵就不会再骚扰无辜的良家妇女了。当他们许诺不会抓走良家妇女后,我们允许他们挑选……他们终于找到了21人。”

因为这段日记,70年后,严歌苓创作小说《金陵十三钗》,之后改编为影片,由张艺谋执导。小说固然虚构,所述历史不容质疑,日寇罪行更难以掩饰。

日记的撰写者叫魏特琳,1912年来华的女传教士;日记的场景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原名金陵女子大学,简称“金女大”),1915年建立的我国第一所女子高校,由美国教会创办。时任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的魏特琳1919年任教于金女大,取中文名字“华群”,常被唤作“华小姐”。

1937年12月初,随着上海沦陷,都城南京危如累卵。校长吴贻芳率金女大师生走上漫漫西迁之路。魏特琳与自愿留下的3名教师和11名职员组成留守委员会,不惜铤而走险,设立妇孺收容所。在致美国驻华使馆的信函中,她认为,无论从学校地理位置或建筑牢固程度来说,金女大作为难民收容所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于是,校园的每一寸空间皆为妇孺救命安身之所。在这位被南京市民尊为“万家生佛”的庇佑下,1.3万余名妇女儿童的生命得以保存。

该收容所一直坚持到1938年5月底,是南京安全区内最后关闭的6个难民营之一。之后,魏特琳以办学名义继续收容女性难民。1938年3月,魏特琳在金女大创办22个难民学员班,其中高中班10个,小班5个,扫盲班7个;5月继而增设职业训练班,分职业科与家政科;9月又为170多位失学女青年开办女子实验中学。为女性难民办学,目的既在于其生存与发展,更在于以唤醒一条条鲜活的生命来留住民族根脉。因这群女性,南京得以从废墟与坟场中重新站起来。就此,1938年7月30日,国民政府授予魏特琳外侨最高荣誉——三色襟绶采玉勋章。

亡国之际,教育无疑是赓续文脉、重振国运的必要途径。而国难当头恰恰最能拷问教育的本质。金女大的校训便道出教育的本质。厚生,取义约翰福音第10章第10节耶稣的呐喊:“我来了,是要叫人得生命,并且得的更丰盛。”在创校校长德本康夫人看来,厚生就是通过丰盈生命使人格至善至美,进而服务人类社会;于校长吴贻芳而言,厚生即为奉献,以助人来丰盈自己的生命。虽侧重点不同,但殊途同归:既丰盈自我生命,亦奉献人类社会。

厚生的前提乃“女子自身身体之解放”,如胡适出席该校19周年成立纪念暨大礼堂图书馆落成典礼时的演说所言。该校入学考试之难,难在对身体的考验。面试时,考生须沿着林荫小道笔直前行。考官考察的是仪态。仪态,显现的既是健康体魄,更是厚实才学与高尚品质。

该校最具特色的品牌专业非社会学系莫属。即便被迫迁至成都继续办学,社会学系仍不忘初心,坚持为当地婴幼儿开办婴儿班、为当地学龄儿童举办夏令营儿童校、为当地妇女开设妇女夜校。难怪胡适会抛出“他日我得女,俟其可入大学时,亦当遣送贵校”的“承诺”。

从1919年第一届学生毕业到1951年与金陵大学合并,金女大毕业人数为999人,人称“999朵玫瑰”。《古今中外女名人辞典》和《华夏妇女名人辞典》收录223位教会大学毕业的杰出女性,金女大便占34位。首推校长吴贻芳,金女大第一届毕业生。这位女教育家不仅以西迁办学保存文脉,而且作为1945年国民政府出席旧金山联合国制宪会议代表团唯一女性,在《联合国宪章》签下第一位女性名字。

教育,即为唤醒生命,无关乎知识的传授,而在于使一条条独一无二的生命得以滋润、舒展、丰盈。尤其在面对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以其义薄云天之壮举,魏特琳把“厚生”诠释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