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回乡手记

发布时间:2018-03-07

 

 

 

草垛 · 金钱草

 

“村里放鞭的少了!”今年过年,八十一岁的婆母不断重复这句话,往年从小年开始,就轰轰隆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变得稀稀落落起来,年味儿也淡了不少。

记得第一次到婆家过年,就见炕头上烘着一堆鞭炮,每顿饭前,老公都会挑起一挂“二百响”,劈了啪啦放完了,一家人才围着热炕头,推杯换盏,享用年饭。

“岁数大的放不动,岁数小的不愿放,现在满村找不到几个年轻人!”每次婆母唠叨,姑姐都会跟上一句。今年55岁的姑姐,据说小时候不仅有副好嗓子,还形象俏丽,曾被到校挑人的文工团相中,因婆母不舍得,没去复试。后来还有好多进城上班的机会,也因这个作罢。后来嫁在本村,跟婆母房前屋后,也就一勺汤的距离。

“后悔什么,老天爷规定好了,都是命!”姑姐现在粗口大嗓,看不到半点当年的“芳华”影子。两口子都是高中毕业,在农村算高学历了,俩人除口粮田,还包了十多亩果园,临街房子开了个小卖部,日子虽不富裕,但也不愁吃喝。

每到农忙季节,俺们都赶回去,一来让闺女感受一下春播秋收,接接地气;二来添个帮手,农忙时,最缺人手;而对俺来说,最有诱惑力的是婆母做的农家饭。前些年,公婆是免费劳动力,特别是公爹,60年代农大园艺系毕业,文革时下放到农村,方圆百里知名的果蔬专家,果园打理的跟花园一样。这些年,老两口岁数大了,帮不上忙了,每到苹果套袋、拆袋时,就要雇工。

婚前,俺不知种个苹果这么费劲,浇水、打药、施肥不说,单说套袋和拆袋,果子乒乓球大时,要一个个套上纸袋,成熟时,再一个个拆掉,这样虫不叮鸟不啄,果子品相好。俺见过刚拆袋的果子,一脸苍白,姑姐在树下铺上反光膜,给苹果“上色”。几天后,苹果就白里透红,像涂了层胭脂,跟没套袋的放一起,一个细皮嫩肉,一个皮糙肉厚,价格自然分出上下。只是那些纸袋、反光膜都是一次性的,每到秋天,满山遍野,估计好几百年也降解不了。

每年至少要套10万个袋子,姑姐一般不舍得儿子回来帮忙,虽然姑姐没去文工团,但好基因传了下来,儿子长得跟王力宏一样,高一时,被一女孩盯上,轰轰烈烈谈了三年恋爱,大学没考上,现在一家私企上班,月收入4000出头。去年丈母娘提出要在市里买个120平方房子,这可难倒了姑姐。最后两家协商,一家出一半,姑姐才发现,她这些年种苹果攒下的钱,仅够给儿子买个卫生间。

元旦俺们回去,不见姑姐姐夫,婆母说,俩人去镇上打工了,姑姐在服装厂,一天100元,姐夫在食品厂,一天150元。家里摆满了萝卜白菜,公爹说,今年菜都不卖了,俩人卖一天,还卖不出个工钱,能送谁就送谁吧吧,烂了可惜。

春节回去,俺问他们厂里这个年龄人多吗?他们说,多。打工的地方都是正规厂子,因在城里招工困难,才迁到乡下。现在种地赔本,三里五村的村民都去了,要不怎么套袋季节,一天160元,车接车送,大鱼大肉招待,都雇不到工呢?

姑姐说,去年的玉米,就掰下了棒子,杆儿都没刨,雇人不合算,还在地里,今年就点上红小豆,能收多少,收多少。北坡的果园也退了,今年就种点口粮地,其它地也包不出去,随他荒了吧。

俺曾疑惑等姑姐这代人不种地了,谁种?俺在村里就没见几个50岁以下“年轻人”,没想到,儿子一套婚房,就让姑姐金盆洗手,在55岁高龄,开启了打工生活。

大年初四,俺满村转着看春联,看到成片的祖屋都塌了,看来,这些人离开后就再没回来,婆母说放鞭的少了,其实是放鞭的人少了。自古土地都是农民的命根子,中国农民到西伯利亚,都不忘播下几粒种子,现在却自愿地放弃了土地,看来很有必要做一篇《山东农民土地情况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