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只是因为多看了你一眼

发布时间:2018-03-14

 

 

 

文/孙林洁

书页泛黄,却依然平展如初;封面陈旧,却依然墨香隐隐。在我家的书柜中,珍藏着一套DIY的《读者文摘》(后更名为《读者》)合订本,是用白色线绳装订起来的。92年的期刊,距今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时光经年,期间多次辗转搬家,却一路被我固执地珍视。虽不常常翻阅,她的暗香却一直潜伏心底,温润着我的心灵,丰富着我的精神,正是她的芬芳,伴我走过了青葱岁月。

认识她之前,我的阅读范围局限在一切有字的物件上,包括香皂盒上的说明、路边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因物质的匮乏,买书是件奢侈的事,少年时代陪伴我的两本书,一本《少年观察日记》,一本《小学生古诗选读一百首》,分别标价0.40元、0.33元,在那个三分钱买根冰棍的年代,这两本书已经让我觉得自己是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富翁了。那时对我来说最惬意的事,莫过于星期天坐在院子里、屋檐下,翻来覆去地捧读,最好有小雨作伴,雨韵书香,绝美享受。

邂逅《读者文摘》,是在十七岁那年的雨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年纪,让敏感的青春善感易忧,一册如晨光清泉流转的《读者文摘》不期然出现,《卷首语》就将我彻底征服——不要一定让生活跌宕波澜,要知道平静无奇才是生活的真;不要害怕贫穷,即使一无所有也要永远歌唱;珍藏希望、热爱生活的人,将永远得到生活的青睐。

多年以后,当我能够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一切遭逢,仔细想来,应该是那时的阅读给予了我力量与勇气。虽然当时,热爱文字的我,喜欢阅读仅仅是因为那些文字很美,殊不知,在潜移默化中我收获的远远超出了文字本身。

一直喜欢的文章不外三类:有情的、有趣的、有益的。《读者文摘》把我的喜好一网打尽,兼容并蓄。卷首语、语丝富有哲理,修身养性,“生气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别人的成功不是自己的失败”,醍醐灌顶般智慧的语言让我的心大了起来,写下了“身在小屋,心怀自然”的句子,少时倔强争斗的性格慢慢沉静下来。漫画与幽默轻松有趣,总能让人开怀,是在杂志的正中页,常常打乱我这个持有“书要么从前往后看,要么从后往前看”理念人的规则性,总是迫不及待地翻到中页,先睹为快。幽默的种子也就在我心底悄然安营扎寨,让我成为一个乐观的悲观者。开篇之作往往出自大家,以情取胜,穿插其中的小品则以小见大,开悟心性。在那里,我认识了尤今、林清玄、张晓风、席慕容,均以传递真善美为己任,我在正能量爆棚的阅读中顺利地治愈了“青春期狂燥症”。如今,当我用“青春期”向老妈解释年轻人的行为时,她总会不相信地问“你那时也不像这样啊”,老妈不知道,我在阅读中已经和自己的青春成功和解。

那时没有快递,也没有提速,不会小满未至,芒种的书就已经付梓印刷了。在等待新一期《读者文摘》到来过程中,反复阅读往期杂志也就成为消除“阅读饥渴症”最好的解药。那些美文佳句,像如今微信中的心灵鸡汤,滋养着我的情感与心灵,不同的是,那时因为书不可多得的有限性,增加了重复阅读的消化与积淀过程。没有等待过的人,不会体会那其中的柔肠百转、望穿秋水与喜出望外,那时的我们,等待也是美好的。

绿色的邮车一到,如获至宝地接受,像要去赴一场文字的盛会,说沐浴焚香夸张了些,但净手是必须的,小心翼翼地打开,逐字逐句地品读,遇到心仪的词句必摘抄记录,遇到生僻字必查阅字典标注清楚。那时爱阅读的人,谁没有几本视为珍宝的摘抄本呢,记录的,全与自己心性相合、脾气相近,优美词句司空平常,全文抄录也不在话下,我就曾全文抄写几千字的《增广贤文》。日前整理书柜与之重逢,我都忍不住对当时的自己道一声:佩服!佩服!

爱上《散文》,纯粹是因为她的名字。不像我那小伙伴喜欢《美文》是因为第一眼将其看成了《美女》,我是真的喜爱散文。我第一篇见诸报端的文章就是散文,当时,我所在的省份正在搞一次环保征文,我以诗情画意般的文字描述了对美好环境的渴望,却被大家一盆冷水浇头,“杂乱无章的抒情,毫无主题与中心思想!”——形散而神不散不正是散文的精髓?难道是我写的太散了?太没神了?几番反省不得要领,我还是固执地把这篇惨遭批判的文章投向了编辑部。实在没想到,这篇散文居然发表了,且获得了全省二等奖,一时在我们学校引起了不小轰动。也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别人的看法仅仅是别人的看法,迎合别人的看法不一定是最正确的选择,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看吧!

读了很多期《散文》,印象最深的一篇,是写一个待嫁新娘,结婚前夜到理发店做头发,为给家境贫寒的爱人省点钱,只要求把长长的发辫盘起,受其感动的店主免费在她发髻别上一朵红花。篇幅不长,一个简单的故事,两个善良的人,构成了一个温暖的夜晚,也让小小的我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在后来的日子里,无论是我的笔下,还是生活中,真善美就成为我追寻的主旋律,因为我知道,只有这些才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失去意义,其精神意蕴反而会历久弥珍。

还有一本杂志不得不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她体积小分量轻便携带,而且雅俗共赏,实为居家旅行之必备,走亲访友之首选——您猜对了,就是《故事会》!当年这本杂志风靡城乡,其间许多故事广为流传,影响力不亚于今天微信中的段子。有人曾质疑她的意义,其实,生活中哪能有那么多的意义,她能让人们茶余饭后不至无聊,不也是一种意义么?当年,性格内向的我不擅于亲友寒暄,无论家里来客或拜亲访友,总是手捧一本《故事会》,成功躲避亲友诸如“考得怎样?”“交朋友了吗?”等关心,功莫大焉!

当年在朋友圈,我对借书的“吝啬”是出了名的,究其原因,实为不能容忍读书不爱书的人。一本好书,容光焕发去,面目全非回,皱折、压痕、水渍不必多言,最为极端的是一本书还检阅了借书者的一日三餐。天哪!求求你能不这样掏心掏肺、废寝忘食地热爱阅读吗?因此,我极为艺术地用废旧纸盒、包装纸制作了“书不外借”警示牌,告诫那些有不良企图的人:离我珍贵的书远一点!那时的我怎么也不会想到,在不久的将来,有一种叫“电子书”的东东抢占读书市场,有一种叫“微信”的速食浏览霸占阅读高地,即使我的警示牌缴械投降,我也很难再听到一句“这本书借我看一下”那充满渴望的话语。

我不知道,这对于我和大家来说,是一种幸?还是一种不幸?因为连我自己也沦陷在快速阅读中,不能自拔。曾经很深刻反省了自己荒废阅读的种种罪状,强迫自己只在周末打开wifi,然而今天想放松一下、今天需要查看资料、今天要和孩子连线等理由总会时不时冒出来,击中我的决心溃不成军。

“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虽然不能像大文豪高尔基那样伟大,但餐后甜点我还是来者不拒。我愿放慢被潮流裹挟的脚步,重新享受与书为伴的日子,静静地阅读,小小地收获,让心生欢喜,让智慧开花。

(建行山西省分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