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大萧条始末

发布时间:2018-03-21

 

 

 

辛乔利

证券注册制

证券业也是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之一,针对一些公司在公开发行证券过程中存在的欺诈问题,罗斯福政府出台《1933年证券法》(以下简称证券法) ,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真实保护金融消费者的联邦立法,至今仍是各国证券市场监管立法的重要参考。

《证券法》从保护投资者利益出发,设立了重大信息披露与禁止欺诈两大目标,强调了注册制,规定在美国初次发行和销售证券需要在证券交易委员会注册登记,并提供充分、准确的经营和财务信息。根据《1934年证券交易法》,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正式宣告成立,负责《证券法》的具体实施,主席由美国总统直接任命。

《证券法》的规定让华尔街银行家们很恼火,因为,这些家伙们以前从未编制过年报,一切都要从头做起。《证券法》杜绝了各州《蓝天法》的弊端,以公开、公正、公平为原则,规范了证券发行市场。

利率管制

在国会眼中,1930年代的银行危机同利率不受管制有着密切关系,因此,政府希望地方银行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当地的经济活动中,而不是把存款放到大银行吃利息。

另外,存款是银行经营的命根子,利率不受管制引发银行间的吸储大战,导致银行利息支出不断增加,而各家银行为了在竞争中求生存,只好通过投资高风险资产或在证券市场上搏击追逐更大回报,最终结果导致恶性竞争,加剧银行风险。

利率管制势在必行,于是,国会在《银行法》中还包括了有关利率管制的条款,授权美联储彻底取消对支票账户的利息支付,并对商业银行的定期和储蓄存款利率设置上限,这项规定就是人们熟知的《Q条例》 。

《Q条例》带有强烈的政府干预色彩,成为美国利率管制的代名词。利率管制的本意是通过设置存款上限,防止银行之间为了揽存而展开的恶性竞争,但执行的结果不太理想。

现代金融创新转折点 昏昏欲睡的银行业

历次金融危机中,政府与民众都需要找到一个发泄愤怒的对象,大萧条期间,从政府到民间都毫无悬念地将银行当成国家的头号公敌。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认为人民生活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银行家们的固执和不合格,并指出其肆无忌惮的行为应该受到民意的审判,被人民彻底唾弃。

一时间,银行家们名誉扫地、万人喊打,社会地位一落千丈。银行家们在社会上夹起尾巴做人,有些在求职时,甚至不承认在银行工作过。哈佛等名校毕业生纷纷远离银行职业,股市崩盘前,17%的哈佛商学院毕业生最理想的职业是华尔街,而到了1942年毕业季,只有2%的人选择进银行工作。

新上台的罗斯福政府,针对金融机构出台的一系列史上最为严厉的监管规定与措施,严格管制资本市场、外汇交易、资金成本和信贷规模,将银行的手脚牢牢束缚。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这些严格的监管措施起到稳定秩序和恢复公众和投资者信心的作用。

实施“新政”后的银行业,平静替代了喧嚣,业务相对单一,主要以吃存贷款利差为生。银行在管理方面强调的是流程和产品标准化,一切按规则办,员工实行终身聘用制。银行家们过着3-6-3的生活方式,即以3%的利息获得存款,再以6%的利息贷出去,下午三点准时来到高尔夫球场, 维系同客户的长期关系。

在超级稳定的低通胀、低利率的环境下,加上银行受到《麦克法登法》的限制不得跨州经营,银行之间没有竞争,大家共同度过了一段波澜不惊的黄金时代。

二战爆发后,政府立即将银行变成为军事服务的工具,为了达到低成本发债的目的,政府人为将利率水平降到最低点。1941-1945年期间,政府共发行了7笔债,银行义务参与,不但不赚钱,相关的支出也得不到补偿。

严格的监管条例对美国金融业经营模式的影响长达数十年,凡事都有利弊,政府以稳定高于一切为最高目标,扼杀了金融业的活力,也让金融市场失去生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资金在全社会的分配方面的效率也自然由于受到各式各样的束缚而降低,从而影响了经济复苏,没有起到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

然而,经济发展是动态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运行中的各种要素伴随着不同的客观环境不断发生新变化,而监管条例的制定与实施是相对稳定和长期的,也就是说监管的时效性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会出现不协调。

伴随着不断上升的社会融资与投资需求,在正常渠道得不到满足的情况下,无论是被束缚住手脚的金融中介机构,还是资金的需求方,都在伺机谋变。“新政”推出的一系列法规在细则方面存在着不少漏洞,相关法案在表述方面不是很清晰,这为金融机构提供了监管套利的机会。

大萧条,银行和资本市场双双受到重挫,融资渠道受阻,企业面临着严重的资金困难,即使对于那些有着商业信贷传统的优质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大萧条前,许多企业和个人依靠银行获得信贷,银行本身资本金损失,存款收缩,挤兑,有好项目的企业和健康报表的企业也经历着贷款资金有效供应的下降。另外,20年代一些依靠资本市场融资,股市崩盘影响受到严重破坏,1930年代初期,无论是股票还是债券融资都出现严重下滑,难以完全替代银行从公共市场筹资。

政府政策和监管环境对于金融创新过程至关重要,监管可以阻止金融创新的发生,也可以鼓励旨在绕监管的有益创新。规避大萧条时期的一系列监管成为现代金融创新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大萧条标志着一个旧时代的结束,更是一个新经济周期的开始,作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事件,它成为现代历史的转折点,更是现代金融史的起点,并从根本上改变了现代金融的发展路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