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转债——债券投资者的破局之路

发布时间:2018-03-28

 

 

 

■ 唐戈迅

2017年,在基本面、资金面和政策面的影响之下,债券市场延续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的趋势,一熊到底。与此相反,可转债和可交债则搭乘着权益的快车,成为债券品种中少数的“幸存者”。秉持“股强债弱“或许是主动投资转、交债的重要理由,同时,也存在另一些因素,导致他们不得不选择投身这个市场,对于债券投资者,如何利用转债和交债,进行破局。

可转债和可交债市场不断扩容。2017年,紧接着定增新规和减持新规的颁布,国家鼓励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并修订了一级市场发行办法,在“关门开窗”后,可转债转而成为在权益市场融资的主要渠道,发行量大增。目前存量可转债+公募EB规模,由2017初的300多亿上升至目前2100多亿,潜在发行规模在接近4000亿。

对于债券投资者,笔者认为投资转、交债有着一些“靠谱”的理由。

首先,配置可转债是债券投资可选的一种出路。背景:2016年四季度以来三轮熊市上行,10年国债最多上了140bp,10年国开上了200bp,监管、经济韧性、货币中性、监管强化和海外加息背景下,2018年仍难言有大机会。多头模式下,债券型产品急需破局,配置转债越来越受到重视。

其一,对冲视角,大类资产切换渠道。假如2018年仍是股牛债熊(大背景维持经济韧性+监管推进),转债有上涨潜力,能抵消债券的熊市行情,争取绝对收益;

其二,可选范围提升,不乏潜力标的。以往的存量标的,银行、保险、能源等行业占比较高,本轮发行中除上旧经济的代表外,不乏新经济成长标的,例如半导体、光学元件、精密加工等行业细分龙头。简而言之,过去往往靠看空基本面获利的债券投资者,这次也能和股票投资者一道,分享时代变革浪潮的做多红利。

其次,减量博弈下,迷你基金配置转债也更现实。据统计,截止2017年末,纯债债基规模中位数为5亿,而一年前接近10亿,二级债基规模也在2亿左右。前期不少基金机构持仓占比较大,在遭遇机构撤资后,往往就变身迷你基金。对于规模在2亿以下的债券基金来说,考虑到“双十”占比限制,按照银行间通常1000万/只的标准,已无法有效进行债券配置。同时,后续仍存在赎回可能,也需要配置流动性高的资产。对于此类基金,配置转债、交债个券,既可以按照百万级别买入,符合监管限制,又可以在盘面交易,流动性较好。对于小型二级债基,甚至直接转型成类转债基金。

简而言之,从债券投资者的角度,要在2018年获得绝对收益,转债愈发的不可忽视。从品种和估值来看,债券类产品,保险等绝对收益型投资者,增配的概率较高。历史上,2007年和2014年转债跑赢其他资产。所以,先上一趟好车,未来收获值得期待。

(作者为信达澳银基金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