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话说教育品牌

发布时间:2018-05-09

 

 

 

「立达苑 · 俞可」

 

每年5月10日为“中国品牌日”。今年5月10日,第一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和中国品牌发展国际论坛在上海举办。对品牌的理解与认同,也已由工业产品衍生至文化产品。此次博览会特设“上海文化”板块,如唯一受邀参加首届中国自主品牌博览会的博物馆纪念馆——中共一大会址。

作为重要的文化产品,教育亦有自我品牌。沪上,教育品牌首推复旦。

几年前,复旦大学及其附中,以及上海、重庆、台湾等地区的复旦中学结盟,统一运行“复旦”这一品牌,包括校徽、校训、校歌。建校百年史上,这个金字招牌却屡遭险境。

大跃进时期,浮夸当道。有人对校名心存芥蒂,企图以“上海大学”凸显独此一家,沸沸扬扬。一次全校大会上,校长陈望道,这位中共缔造者之一,虽耿介而低调,却仍按捺不住,慨然道出:“‘日月光华,旦复旦兮。’现在‘光华’已经没有了,‘复旦’还是留下的好。”光华即脱胎于五卅运动的光华大学。此言波澜不惊,却字字千钧,闪烁着陈望道对民族自尊、自立、自强的炽热情感。众人哑然。校名闹剧就此偃旗息鼓。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一句八字,竟孕育沪上两所大学,堪为绝伦。

该句出自《尚书·大传》所载《卿云歌》,描述舜禹禅让赐予天下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万象更新之盛世。1913年,汪衮甫将《卿云歌》稍作改动形成国歌,由比利时音乐家让·奥士东谱曲,但未被正式确认,之后遭急欲称帝的袁世凯遗弃。1919年11月,北洋政府教育部设立国歌研究会,翌年4月,该会认为,《卿云歌》一方面“与国旗色彩相符”,另一方面“与国名政体隐合”。国务会议与总统遂把由留德博士萧友梅谱曲的《卿云歌》确定为国歌,于1921年7月1日通行全国。随着北洋政府终结,《卿云歌》的国歌地位被国民党党歌取代。抗战时期,《卿云歌》曾一度被汪伪政权重拾,随即同该政权一并被埋葬。《卿云歌》之所以屡遭青睐,正因为“祖述尧舜”可为政权合法性之确立辅以精神传承性,而且,舜唱完《卿云歌》后发出“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感叹契合时代潮流。但北洋、南京与汪伪三个政权恰恰葬送于对民主的反动。光华与复旦之校名均采撷《卿云歌》则出于民族自立与文化自觉。于复旦而言,校名还指恢复震旦、光我中华。

“吾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喜欲狂。”震旦新生,梁启超道贺。1903年2月27日,震旦学院开学典礼。创院院长马相伯感言涌出:“欲革命救国,必自研究近代科学始;欲研究近代科学,必自通其语言文学始。有欲通其外国语言文学,以研究近代科学,而为革命救国之准备,请归我。”梵文“震旦”即中国,意谓旭日东升。然而,马相伯“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之办学理念招致作为主办方的天主教耶稣会万般猜忌。1905年春,马相伯与震旦诀别,另创复旦,130名学生追随。

是年7月24日,上海张园。严复与马相伯并肩主持复旦公学首届入学考试。神州俊杰纷至沓来,且不乏翰林与孝廉公。400名考者中最终录取新生40名。当年中秋时分,上海吴淞镇提督行辕衙署旧址,几间年久失修平房,复旦开学。1917年,复旦公学升格为私立复旦大学。

抗战时期,复旦西迁。国民政府有意将复旦与江苏医学院合并,更名为“江苏大学”。校董一致表示,“复旦”二字乃革命传统之象征,不可废弃,誓死捍卫。时任监察院院长于右任在国民政府行政院例会上提议保留校名,由私立改为国立建制。1941年11月29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行政院院长蒋介石及教育部部长陈立夫联名发令复旦改制。于右任欣喜若狂,泼墨手书“国立复旦大学”六个大字,高悬于重庆北碚复旦门楣。

“复旦”由被中共中央誉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的马相伯命名,熠熠生辉至今恰好110年。虽历经磨难,“复旦第一孝子”于右任与《共产党宣言》首部中文全译本译者陈望道却两度力挽狂澜。

品牌的维护需要质量,品牌的确立需要魂魄。何为魂魄?民族大义!犹如“复旦”品牌所蕴含的民族自立与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