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普惠金融不是“财神”金融

发布时间:2018-10-10

 

 

 

■ 李洪

前不久取材于真实事件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爆红,网络大V、观影群众朋友圈纷纷充当“自来水”帮助其扩大影响力,豆瓣9.0的高评分与不断创新高的票房让制作方赢得了口碑与票房的双丰收。如果说慢粒白血病还只是特殊病情,那么最近爆发的疫苗信任危机,则使每一个人都感到了医疗问题的严重性。“你能保证你一辈子不生病吗”?如何实现“病有所医”的普惠医疗目标,是所有医疗工作者要面对的难题。术业有专攻,作为一名金融从业者,在金融与医疗保险、储蓄、增值服务等领域日益紧密的今天,笔者不由得联想到一件与建立普惠医疗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事——普惠金融,这把解决社会问题“最温柔的手术刀”。

普惠金融最早由联合国于2005年提出,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十几年过去了,尽管我们国家人均持有银行账户数量、银行网点密度等基础金融服务水平已达到国际中上游水平,便捷的数字支付方式更是被誉为“新时代的四大发明”之一。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然存在,距人们期望的普惠目标仍有较大差距。

为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国务院于2015年12月31日印发了《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普惠金融首次作为国家战略出现世人的面前。近期更是密集出台包括增加对小微企业和“三农”的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下调利率等措施调动普惠金融市场主体的参与积极性。但相比于常规金融,普惠金融由于海量、高频、多样、细小等特点,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普惠群体“融资难”“融资贵”等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在很多参与者看来,普惠客群天生就需要更高的成本,普惠金融就显得像是“财神”金融,是一种外来补贴式的优惠性融资或保险,需要靠普惠体系外部“散财”,难以依靠自身的力量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是一种政策性金融,许多的NGO组织在金融领域的无疾而终就是真实的证明。如何以组织化、市场化的手段满足大量、零散且个性化的用户需求,实现可持续发展运作,达到保本微利的目标,让弱势群体也都能享受金融服务的“雨露甘霖”?如医疗工作者面对普惠医疗一样,这“病”该如何治?成了金融工作者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作为一名国有银行员工,建行工作经历让我感知到,在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普惠金融领域,建行其实早已做出了长远布局。2017年4月,建设银行就在大型银行中率先成立普惠金融发展委员会,组建普惠金融事业部,并随之建立起了涵盖“总行、分行、支行“三级普惠金融垂直组织架构。随着去年“新一代”平台的全面上线,在金融科技的支撑下,建行不仅将小微企业银行流水等数据智能化、网络化,同时还可将外部工商、税务、司法、信用中国等信息连接起来,通过全方位的数据画像,搭建起了针对长尾市场的风控体系与产品体系,使其在保持服务“双大”的同时具备了与海量“双小”客户实现个性化互动的能力。同时,建行还成为四行中去年唯一一家达到了人民银行普惠金融最高激励目标的银行。由此观之,建行的普惠金融并没有像以往“各路财神”一样的“散财”,而是靠着科技金融的精细化管理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既契合了中央政策和发展方向,也收获很高的经济收益,享受到了政策红利。

斯是伟业,唯路漫漫。在“蓝海战略”助力客户实现“安居”之后,建行今年更是将“科技金融”战略与“普惠金融”战略纳入总行层级的战略规划,正举全行之力搭建普惠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致力于以银行的科技和资金优势,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源,构建起一个普惠金融新生态,为客户解决在“乐业”“财富管理”等方面的难题。尽管历史的经验证明,单纯的技术创新并不能解决所面临的一切问题,建行未来的内部管理模式和外部服务模式还需要以“互联网思维”进行升级转变,未来的普惠发展道路仍充满不确定性。但雄鹰何须等风来?相信凭借着强大的互联网“基因”以及如同“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三大战略”,在未来的普惠金融大海中,建行还将激起更大的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