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这块屏幕”的远端回音,我们边走边听

发布时间:2018-12-26

 

 

建行大学网络学习平台“金智惠民”频道

 

培训班上,学员认真阅读宣传页

 

建行大学西南学院“金智惠民普惠金融业务”专题培训

 

前几天,一篇名为《“这块屏幕”的远端回音:命运改变了没》的报道在朋友圈刷屏。文章讲述了200多所贫困地区学校通过“网课直播”获得优质教育资源,很多学生命运因此改变的故事。

作者在文章中写道:那种感觉就像,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

大家纷纷在朋友圈转发热议此文,或许并不仅仅是感动于贫困山区孩子的无限潜力,而是触动于这种全新的模式——一块屏幕,一根网线,互联网技术让优质的教育资源流向闭塞的山区,为井底人照亮了天空,也递出了可供攀爬的藤绳。

在贫困山区岌岌可危的教室里,我们发现了一双双渴求知识、渴望改变命运的眼睛。但是还有一些“眼神”我们没有注意到——那是小微企业主面对市场萧条、资金压力时的绝望;那是刚毕业大学生心念故土,有意创业无从着手时的迷茫;那是受困于贫瘠土地的农民找不到出路时的束手无策……

这些成年“苏明娟”们的渴望,互联网技术能否填补?

另一块“屏幕”出现了。

12月17日,中国建设银行举行“建行大学”成立发布会。把“至高的科技与最底层百姓的需求结合起来”,建行大学将借助科技力量,融合线上线下、行内行外、境内境外教育培训资源,打造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其网络学习平台统筹“学、教、智、知、网”等新要素,用新模式打造现代企业大学新业态。(图1)

屏幕的“远端”可能是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扶贫对象、涉农群体、基层乡镇扶贫干部……在此之前,他们的苦恼、迷茫,一直通过个人摸索试探,逐步消解。对经济形势的判断、对国家政策的解读、对金融知识的理解,很大程度基于他们自身经验,受限于个人狭窄、封闭的知识边界。

这个过程,何尝不是在“井底”等一束光亮?(图2)

“中小微企业家也需要商学院。”建行董事长田国立在发布会上说,在建行发展普惠金融业务,把丰富的金融资源引流到小微企业的同时,建行大学将在企业家、创业者中掀起一场金融普及运动,帮助他们增强信用意识、丰富金融知识、了解金融工具、熟悉融资政策、提高小微企业的生命力,从根本上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截至12月中旬,建行大学的“金智惠民”工程已在全国各地分校区举办538期惠民培训班,培训人员近5万人。

生活是永远不需要毕业的学校,学习是我们终身的课题。未来社会是风险社会,即便是最有经验的农民也需要不断学习。“金智惠民”看得见的成果是金融普及,看不见的影响或许就是这种学习意识的启蒙。

或许对“建行大学成立”这则新闻的解读需要瞄向未来。就像16年前,一根网线连接成都名校和国家级贫困县“零一本”的学校时,没有人能预料如今的情形——16年来,7.2万名学生跟随成都名校走完高中三年,其中88人考上了清北,大多数成功考取了本科。

今天,建行大学成立,面向一个个早已走出校园的个体输出知识,它对于个体的影响或许是即时的,但对群体的影响却是延迟的。可能要等三年、五年甚至再过十六年,才会展现出“有教无类”和“终身学习”的庞大力量。

“我们不能因为路远就不启程。”当银、政、企、校联手,通过建行大学共同向社会赋能,当在互联互通、互用共享的学习生态圈,教育培训工作成为孵化创新、引领企业未来发展的核心力量,当去建行读大学成为一种时尚,我们有理由相信,建行大学的这块屏幕,同样可以改变一群人的命运。(图3)

来自福建武夷山市星村镇黄村的村支部书记黄正华是“金智惠民”工程的受益者之一。在推动当地茶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黄正华一直受困于不知如何运用金融力量助力产业扶贫。宏观经济形势、互联网金融、乡村振兴措施、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在“金智惠民、智惠八闽”专题培训班接受完头脑武装,黄正华感到“学有所用”。坐在厦门大学的教室里,黄正华似乎看到,课堂的一端连着国家大势,另一端延展向田间地头。

“让更多的党支部带头人、产业带头人、普通劳动者进入建行大学去接受高质量的学习,更加了解普惠金融,为乡村振兴培养更多既懂农村又懂金融的实干人才。”这是黄正华的期望,又何尝不是建行大学愿景中最动人的一幕?

志同者不以山海为远,路漫漫不如即刻出发。这块屏幕远端的回音,我们且边走边听。(周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