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郑展山笔下的“老屋”系列

发布时间:2019-05-29

 

 

《昔人已乘黄鹤去》

《草堂诗旧》

《蕉肥竹瘦图》

《清闲图》

 

■ 李福生/文 郑展山/

品读青年画家郑展山的国画作品,或六尺立幅,或四尺立幅,件件作品意境幽深、笔墨精到,体现出画家的功力、修养、悟性和胆识,以及对传统的独特领悟,对笔墨现代性的自觉探寻、对生命的叩问、对自然的敬畏。作品完全是从传统走出的“自家面目”,是把笔墨艺术置于当代艺术坐标后呈现出的文化自信。没有焦虑、没有浮躁、没有彷徨,是从容叙述,深刻思索,充满激情但又内敛自省的用笔。他每一幅作品,都在表达着对瑰丽、丰富和神奇的大自然的爱与知,或者说,他是借助天地自然本身所蕴含的光明与黑暗、兴衰与荣枯、长华与坠落、瞬间与永恒,来传达他心中的诗学和哲学。可以说,作品本身,就在说话。

孩童时的记忆与积蓄,使郑展山萌发了“老屋”系列创作。在他看来,老屋的门其实是空间的转换器,是人造空间和自然空间的节点,而这个空间,既是物质的、现实的,又是精神的、心理的。人们可以透过“门”去看老屋内外的景观,对老屋题材情有独钟,或许是荔城潺潺不息的西溪河道、傍水而建的望族老屋以及奶奶传颂的家族史和他内心的某种意绪相连,亦或是高高翘起的屋檐、斑驳苍老的梁柱以及如火跳跃的红对联唤起他心灵深处的某种情思……对于老屋,郑展山有着很多思考和感悟。十几年前,郑展山就以老屋的“门”为主体,开始了“老屋”系列作品创作,从表面上看,他是在画老家的房子,其实是在画一种回忆,画那份长久萦绕在心中、无法挥舍的怀旧情愫。

选择的基础意象组合项本身意味深长:深深庭院,高拱模梁,重叠屏风,通幽曲径,宁静舒雅,妙不可言;其画面青砖、画栋、雕窗、花格、古香古色,令人惊叹。老屋的结构已经化为平面构成符号,尤其是《老屋》作品中的一扇扇门,亦是一扇扇心灵之窗,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风景。当然,作品的“门”并非千篇一律,细看之下,它们开合有大有小,并不对称。有些景色从门外进来了,穿过门与墙,飘浮在空中,使观者产生身处其中或其外的错觉和疑问,产生对现实与理想的追问。有些景色从门里出来,线装书、花瓶、屏风、古琴、红木家具,太湖石、荷花、帘框等,透露出画家对古代文人墨客书斋生活的向往,它们与其说是一种题材,不如说是一种象征。展山注重的是画面梁柱的穿插,分割与形式感,并没给人以压力,反而增加了画面的节奏感,门的色彩,也因主题不同而有着明暗与颜色的变化。

浓重的红色是老屋系列贯穿始终的线索,是老屋画作诞生的生命元素,是画家满腔热情的外溢。展山的设色意图,质而言之,一纬是时间的长度,二纬是空间的深度,三纬是情感的高度。时间上,黑是过去,绿是当下,红是过去、现在和将来,黑绿红互为参照,缀成线性光阴,空间上,一方面通过黑红色彩的冷暖、面积大少的色块拉开画面空间,另一方面以高纯度的深墨色底上施以明亮的红色,让色墨处于微妙的变化,产生虚无空间,从而拉开画面的深度;情感上,怀念古香古色的同时烘托古而不衰,红事不断,喜气不息,既让人体会到厚重历史,又使人感受朦胧未来。

 

 

郑展山,男,1969年11月出生,福建莆田人,1991年毕业于福州大学工艺美术学院绘画专业。福建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莆田美术家协会理事。现供职于建行福建省莆田分行。他的作品给人的印象就是热烈,具有很强的民间味,给人一种热而不燥、俗中见雅的体会。古屋的结构已经化为平面构成的符号,原本具有象征意味的色彩,也被合理地纳入到画面的形式之中,成为一种点缀。用墨上求拙是为了表现乡土味;构图上求简,是为了传达乡村留给他的朴素印象。在貌似稚气的画法中,凝聚了匠心独运,在平淡无奇的题材里,展现了真情,近几年来,他的作品共十二次参加全国性专业大展并获奖,其作品多次在各种专业报刊、杂志上发表。

 

 

编辑手记

对于“老屋”这个词,定义已然延伸很广。在我眼里,“老屋”是一座破旧的泥砖房,或是远在故乡的老人居住的乡间小屋,或是一个“乡愁”的代名词。而郑展山眼中的“老屋”,结合了他的孩童记忆与生活经历,透过“门”展现屋内外的景观,表达自己的喜爱,或思念,或情有独钟。恰巧最近《国家地理经典影像盛宴2.0》在中华世纪坛有展出,今年是《国家地理》第二次在同样的地方的展览,不同的是比去年新增了一百多张照片与中国印象的部分。喜欢摄影的人都会去感受一下这个闻名世界的展览。有同事参观了这个展览,发现从照片里可以看到生活的样子,学到拍照的艺术,有了一些感悟,不妨和大家探讨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