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院长说新金融

发布时间:2019-10-23

 

 

 

编者按:新金融成为新时代建行的行动战略,成为建行大学的实践引擎。建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建行大学校长田国立《拥抱新金融》《建设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金融》等文在全媒体公开刊发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进一步激发了建行大学全员的深入思考和创新实践。以“新时代、新金融、新生态企业大学”为愿景的建行大学,如何发展新金融、共建新生态,成为了大家探讨的焦点和热点。于是,建行大学“院长说新金融”专题与大家见面了。愿在学习中,能够带来新思考、新启迪,共同答好新时代赋予金融工作者的重大历史性课题,做好以新金融行动绘就第二发展曲线的见证者、开创者、实践者。

 

 

建行大学华东学院院长 屈建伟

新金融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不审势则宽严皆误。战略的意义在于避免“看不见、看不起、看不懂、跟不上”的产业宿命,树立“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忧患意识,在一片红海中开辟广阔天地。在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利率市场化日趋加强的大背景下,传统银行业的领地被科技公司不断蚕食,金融行业尤其银行业竞争更是“黄沙漫天、卷云飞渡”,传统金融举步维艰、如履薄冰。董事长系统阐述了新金融的理论逻辑和产业使命,重新定义了金融,可谓恰逢其时振奋人心,像一盏明灯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一、新金融大势难挡、科技先行

根据产业发展规律,竞争充分的行业势必会出现产业集聚并催生新的产业形态。我国银行业的市场主体除了几大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还分布着逾4500家的金融机构,民营资本也是蠢蠢欲动,市场竞争充分,产品同质化程度高。随着制度红利、人口红利、资源红利、规模红利的日渐消失,传统金融的产业集聚会进一步加剧,商业模式也会持续迭代,不断推陈出新,银行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返,新金融必将势不可挡。科技属性是新金融的内核,通过科技运用和数据能力的提高使得金融普惠成为可能,消除了资源壁垒,降低了准入门槛,定制化和安全性更高的金融产品才能走进千家万户,让大众受益,最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创造。

二、新金融充满温情、饱含深情

金融在经济资源配置中有中介和加速器的作用,具有天然的社会属性,不与民争利,但为民分忧,正是新金融的基本特点。新金融不是高高在上而是关注民生福祉,聚焦长尾客户的全生命周期,为普罗大众提供触手可及、无处不在、精准直达的温情服务,以市场手段推动消费升级,夯实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为供给侧改革注入强大动力,助力高质量发展。新金融饱含深情,不是唯利是图而是纾解社会痛点,全面参与社会治理,提高政府智慧政务和智慧城市水平,助力数字中国建设;全面投身“三农”事业,用脚步丈量乡土中国,为乡村振兴出力,助力建设全新的“三农”现代金融体系,完善“三农”金融市场。

三、新金融重塑培训、融智赋能

新金融赋予培训新内涵,培训生态转向学习生态,开启融智赋能新征程。华东学院顺大势破旧立新,树立新思维,培育新打法,以大视野、大平台和大格局投身建行大学事业,力争成为建行大学理论创新和业务突破的先行者。华东学院贯彻“推开围墙办大学”理念,持续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的务实合作;积极响应,主动作为,继续加强“三大战略”的学习项目开发,并不断在乡村振兴战略、智慧政务战略等重点领域精准发力;组建大数据团队,打造华东学院“数字力”,用科技化手段为学习赋能;持续推进品牌化建设,以产品质量为核心,以品牌建设为抓手,持续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王牌项目、精品课程和方法论,以全新的姿态投身教育学习的滚滚洪流。

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方显从容;风狂雨急时,立得定,举重若轻。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时刻保持冷静,不断自我革新,抢占战略高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新金融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方向已定,不畏山高路远,扬帆起航,只顾风雨兼程。

 

 

建行大学东北学院院长 于宁哲

大情怀 大格局 拥抱新金融

新时代呼唤新金融,新金融必然产生并服务于新时代。田国立董事长新金融的系列文章,基于建设银行近年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落实“三大任务”、聚焦“三个能力”建设、推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三大战略”、开启“第二发展曲线”的实践与探索,详尽阐述了新金融的理论逻辑、传统金融的难点与痛点、新金融的表现、新金融与第二发展曲线、科技赋能金融与金融赋能社会、战略重构、新时代的银行家情怀、建设银行的实践等八个方面。最后,文章指出:“金融的宏大并不是目标,金融的伟大才值得追求。”“方向既已确定,就不畏路途遥远。”再次表明建设银行要打开格局、强化初心,增强推动新金融实践的信心与决心。

纵观建设银行新金融的实践与探索,无论是住房租赁平台建立、普惠金融落地、金融科技创新,还是“劳动者港湾”打造、产教融合新模式、万名学子下乡,亦或银政合作助力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村口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无不体现“金融如水,秉持善念之本和善治之道,方能因势利导以润泽万物”,新时代大格局下金融价值取向与功能作用的更新。

新金融的推动,客观上要求银行家能够顺应新金融的“上善若水”,本着以党和国家大局为重的胸襟、以人为本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新战略精卫填海般的坚持、对社会责任的坚守、对金融市场的尊重,始终以稳健务实的作风和对中国经济未来的信心去构筑新金融的发展基石与风控藩篱,切实回应人民的期盼和诉求,开启金融发展新篇章,这也正是新时代银行家应有的高度和情怀。

建行大学、特别是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的成立,体现了建设银行作为国有大行构建新金融生态的大责任、大情怀、大格局。东北学院作为建行大学区域校区的“长子”,理应为建设银行深化产教融合,培育新金融人才,服务国家战略,促进经济发展动能转换贡献力量。

顺应新时代新金融的召唤,东北学院制定了《东北学院特色化办学建设方案》,绘制了学院发展的“规划图”和“施工图”。提出“专业、特色、严实、创造”办学理念;明确“专业建设伙伴、共享办学骨干、一线赋能工场、战略落地桥梁”角色定位;确立“建设高质量、有特色的东北学院,做更有价值的培训”发展目标;打造“团队领导力、客户经营力、战略执行力”和“成为培训专家”的“三力一专”核心建设教学体系。探索适应建行大学规划要求的职能定位、办学理念和运营模式,加快实现从行属培训中心到建行大学区域学院转型升级,为全行战略落地和长远发展创造更大人才红利。

 

 

建行大学苏州金融保险学院院长 谢瑞平

发挥保险板块功能 共绘新金融发展蓝图

思深方益远,取势胜在心,田国立董事长新金融的系列文章,站位高远,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系统全面地论述了新金融的发展逻辑、商业模式和战略方向,为集团聚焦“三个能力”建设、发力“三大战略”、开启“第二发展曲线”清晰指明了方向,也为建行大学各区域学院、建行各子公司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新金融是顺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探索。董事长提出的新金融商业模式,立足于服务民生,解决社会痛点难点问题,运用科技创新、服务消费需求、建设平台生态、获取新生客户、拓展营收来源、承担社会责任,其宗旨是促进经济社会更加有效全面平衡发展,着力点是依靠技术赋能建立新型的金融供给服务体系,重塑金融生态,提升新型金融服务能力,其指导思想清晰,任务明确。我们有信心在总行党委领导下,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完成新金融战略各项任务,开拓更广阔的经营发展空间。

将新金融探索落实到建信人寿的转型发展。建信人寿是集团旗下专业保险平台,以新金融思维开展保险业务,有利于发挥保险牌照对集团“功能上有效补充、战略上有力策应”的作用,我们责无旁贷承担着新金融“善建者”角色。近年来,建信人寿不断提升母子协同的广度和深度,进行着积极的业务探索:负债端加强与母行的场景化、个性化、客群化协同,创新保险产品供给,推出“快贷+贷无忧”“税优健康险”“税延养老险”“医保账户专属健康险”“扶贫险”“租客险”等大量普惠产品与服务;加强母子业务场景嵌入与流程嵌入,将交通意外保障服务嵌入ETC办理流程,联合建行大学推出“学员无忧保障卡”等。资产端发挥保险资金优势,服务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先后认缴各类国家战新基金、产业基金、扶贫基金及投资扶贫专项债合计超过80亿元,以各种形式为小微和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近97亿元。按照董事长到公司调研时提出的要求,我们将进一步积极探索新金融发展路径,带着一份感情、一份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开发提供更多更贴近人民生活的保险产品与服务。

将新金融探索落实到保险培训体系建设。董事长指出,谈人才培养便是谈业务问题,反之亦然,在面向未来的业务思考中,决定着人才培养的需求与路径。建信人寿始终高度重视教育培训工作,不断完善教育培训体系,目前已开发内勤制式培训课程26门、销售培训课程135门,为建行培训中心提供培训课程15门。今年,建行大学苏州金融保险学院正式挂牌成立,金融保险学院将围绕建行大学“共享化、专业化、科技化、国际化”办学理念,积极开展产教融合等新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深入推进“金智惠民”工程,打造保险专业培训优势,努力为落实总行新金融战略提供保障。

在总行党委领导下,未来,我们将主动拥抱新金融,深入推动保险业务转型发展,努力打造保险培训特色,助力集团新金融行稳致远,共绘新金融美好蓝图。

 

 

建行大学西南学院院长 李果

学习新理念 笃行新实践

新时代召唤新金融,新金融催生新理念,新理念引领新实践。田国立董事长关于新金融的重要论述,坚守初心使命,彰显新时代银行家的情怀担当。建行大学西南学院将以新金融理念为指引,立足“三个服务”,力学笃行。

一、深刻理解新金融理念的丰富内涵

读懂新金融,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

领会贯穿其中的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是我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新金融“以增进民生福祉、夯实经济持续增长基础为己任”,要用“温柔的手术刀”纾解社会痛点,立场坚定,直接点明新金融的价值取向。

领会贯穿其中的鲜明观点。新金融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产物,深刻回答了在新时代新金融走什么路、担负什么样的使命、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根本问题,观点明晰,富有理论力量。

领会贯穿其中的方法论。新金融理念既讲是什么,又讲怎么办,从聚焦“三个能力”建设,到发力“三大战略”,再到开启“第二发展曲线”,让人豁然开朗,给我们以重要的方法论指引。

二、“三大战略”生动诠释新金融时代基因

探索新金融,科技性、普惠性、共享性是鲜亮底色。

把握时代脉动,发力金融科技。六年磨一剑、打造“企业级新一代核心系统”;聚焦智慧政务,开发“一部手机办事通”;运用区块链等技术,推出“民工惠”。科技赋能金融,金融赋能社会。

洞察以人为本,铺展普惠大格局。率先启动普惠金融战略,同业示范带动,业务量增险控,用金融活水精准滴灌实体经济;借助“裕农通”,打通农村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践履乡村振兴;在1.4万个物理网点开设“劳动者港湾”。

共享朋友圈,协力溶解房地产坚冰。坚决贯彻“房住不炒”,B端、C端、G端相融相生,建设开放共享租赁平台,创新推出“存房业务”,将大量空置房产推向租赁市场,让冰冷的钢筋水泥发温发热,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贡献建行方案。

三、建行大学服务新金融,重在行动

服务新金融,建行大学责无旁贷,西南学院扎实推进。

着力“融合”。通过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平台,打通横向壁垒,推进产教研用一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多场专业研修院与西南财大交流会,共建合作共赢之路。

着力“赋能”。对内赋能员工,提升员工职业能力素养,澎湃新金融战略实施内生动力;对外赋能社会,建设金智惠民教育体系,目前已承办包含金智惠民培训班4期在内的培训班52期。

着力“研学”。整合内外部资源,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以及高端银行智库建设,筹建私人银行等系列教研室,积极配合总行推动大数据实验室建设。近期,促成总行战略政策协调部和西南财大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新金融理念体系与实现路径研究。

着力“持续”。持续建机制、理流程、明要求,建设高效的企业大学运营管理体系。完善管理体制机制,规范教学管理,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质量。同时,努力探索具有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常态可持续的金智惠民培训模式,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建行大学苏州金融科技学院院长 雷鸣

打造新金融实践的能量源泉

田国立董事长新金融的系列文章,站在新时代经济发展与国家治理的高度,结合我行近年来的探索,系统阐述了新金融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贯穿了对金融本质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新金融演进方向的卓越远见,为全行纵深推进“三大战略”、全力构筑第二发展曲线再一次坚定了信心、指明了方向。

第一,深刻理解传统金融的“能与不能”、新金融的“变与不变”。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快速增长给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之相适应的传统金融体系也为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进入新时代,传统金融逐渐显现出一些缺陷,无法充分满足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要求,其中既有理念层面的不适应,也有能力层面的不匹配。顺应新发展理念和经济新常态而生的新金融不是对传统金融的否定,而是回归金融本源,补正传统金融的缺陷,突破传统金融的局限,有效实现传统金融无法满足的新功能。一方面,依托科技赋能,提升供给侧能力,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做到极致;另一方面,与政府、同业、企业、高校等各主体共享“金融+科技”能力,发现和纾解社会痛点,形成科技赋能金融、金融赋能社会的良性循环和健康生态。

第二,正确把握金融与科技的关系,坚定发展金融科技。在新金融的三大属性中,科技属性无疑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属性,是新金融的核心动力。在传统金融时代,电子化改变了手工业务模式,网络化拓展了服务的时间和空间,我们看到的是科技带来的生产工具变革和生产力提升。在新金融时代,数据帮助我们发现过去发现不了的痛点和机遇,帮助我们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案,作为科技驱动的金融创新,金融科技带来了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全面重塑着金融业的生产关系。金融科技的发展和应用正在使金融的普惠和共享真正得以实现。可以预见,当ABCDMIX等新技术同时成熟、聚合,并与金融深度融合,将会给金融生态乃至整个社会生态带来更加丰富的可能性和巨大的活力。当然,新的风险和挑战也将随之而来,但金融科技同样为与之相适应的金融监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

第三,遵循新金融战略方向,打造全行新金融实践的能量源泉。技术和人才是新金融的两大能量源泉。今年5月份新成立的金融科技学院,尤其要认真研究教育的规律和知识价值实现的路径,形成有效的教育模式和教学管理方式,为新金融的理论完善、实践深化、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作出切实的贡献。一是要围绕新金融的战略重点,打造全行金融科技创新应用的培训中心,为集团发现和培育更多懂金融、懂科技、懂数据、懂创新的复合型人才。二是要依托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高教区的人才优势和研发优势,积极推动产学研用开放共享和协同创新,为高校提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加快新金融产教融合的成果转化。三是要通过“金智惠民”“学子下乡”“创业者港湾”等载体,为大众提供与时俱进的金融知识普及,帮助各类社会群体,尤其是传统金融教育无法覆盖的群体提升金融素养,践行新金融赋能社会进步、创造社会价值的初衷。

 

 

建行大学香港学院院长 张骏

关注趋势围绕战略 服务集团创造价值

田国立董事长新金融的系列文章,对全行笃践“初心使命”、聚焦“三个能力建设”、发力“三大战略”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印象最深刻的是“新时代呼唤新金融,新金融必然产生并服务于新时代”。正如文章所说,新金融不是对旧金融体系的解构,而是凸显新功能的作用,更深层、更充分地回应社会的金融服务需求和民生关切,并由此形成新的商业模式,把握新的商业机遇,形成新的战略机遇路径。董事长在文中特别强调,新金融不是对传统金融的否定,而是在传统优势消失后重构新的优势。

建行大学正是在此大背景下应势而生,田董事长在建行大学成立大会上指出,三大战略的探索实践使我们深切认识到,新金融兼具科技属性和普惠特点,因此必须与科技结合,与教育结合。推开围墙办教育,金融人应该从金融街、会议室走到大众中间,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会使用金融工具。建行大学的价值,在于服务建设银行战略和员工,承接“三大战略”,为建行育才,为金融育才,为社会育才,为渴望成才、成长为创新创造的主体提供舞台,激发个体活力迸发,成为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力量。

建行大学以“新时代、新金融、新生态企业大学”为愿景,以建设共享型大学、生态型大学为己任。建行大学的成立为全行教育培训工作描绘了新蓝图,搭建了新平台,也提出了新要求。作为建行最早成立的境外培训机构,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打造全行境外培训主阵地,持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与各区域院校形成差异化互补优势是学院的当务之急;如何突破惯性思维、勇于自我“革命”,实现蜕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挑战与机遇。在建行大学统一领导下,香港学院以“关注趋势、围绕战略、服务集团、创造价值”为工作目标,充分利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和教育培训资源,在“借力、深耕、出新”上下功夫,以培育“参与国际化竞争能力”为特色,聚焦培养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化人才,充分借助内外部政策带来的机遇、资源,深耕香港及周边地区师资资源,挖掘、整合、组织特色项目课程,在此过程中不断突破,积极探索,坚持“出新”,努力创建“6A”学院,即:HKA,HK为香港缩写,“6A”代表了香港学院的办学理念,走进香港学院(Academy)、牢记宗旨肩负使命(Aim)、学习领先思维(Ahead)、获得崭新体验(Amazing)、积极探索实践(Active)、激发建功热情(Amb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