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开门办大学的探索

----——在第三届中国企业大学高峰论坛上的演讲

发布时间:2019-11-13

 

 

 

 

开门办大学,最终是做到没有院墙没有校门,田间地头、工厂市场皆是课堂

 

开门办大学,传播知识,更聚合能量

 

开门办大学,不仅“因材施教”,还将持续赋能

 

“创业者港湾”是国内首家银行营运的金融孵化平台

 

金智惠民,赋能社会

 

“志同道合,善建行远”

 

 

薛胜利

 

各位企业大学界的同仁,大家好:

今天我们论坛的主题是“探索中国企业大学的自主之路”,去年12月17日成立的建行大学虽然还是一所年轻的大学,但可以说,这一年,是我们极力探索“自主之路”的一年,所以今天围绕这个主题,我们也有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我们是一所怎样的大学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育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决定性意义,强调“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不断扩大投入,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特别是针对职业教育,强调“要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断,为建行大学的办学提供了基本遵循。

我们谈大学,即便是企业大学,仍旧离不开“教育”二字。我们建行大学在物理距离上,可以说是离教育部最近的大学了,只有不到五百米,但按照国家对职业教育、对企业大学的期待,这“五百米”的路程,又显得“道阻且长”。但我们锚定了“新时代、新金融、新生态”的办学方向,沿着理想一往无前,便是行则将至。

可以说,我们是幸运的,我们诞生在新时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广袤沃土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一系列有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方针政策,都为新时代企业大学划定了现实背景和历史方位,这也同样是建行大学的逻辑起点和行动坐标。

建行大学作为建设银行开办的企业大学,其本身就是在践行着建设银行新金融的战略追求,助力建设银行成为一家“充满家国情怀”的有温度的银行,与此同时,也让大学成为对社会有责任、有担当,敢于自我革新、引领未来的大学。

继而我们认为,作为一所“新生态的企业大学”,首先需要树立正确的“大教育”“大学习”观。积极探索教育模式革新,落实落地国家职业教育政策,开拓继续教育新领域,打通学历教育的“最后一公里”。致力终身学习和学习升级,重新定义企业大学学习内容、学习场景、学习方式、学习资源,激发学习动机,注重学习体验,强化主动学习、促进终身学习,努力创建“与众不同、以往不同”的新型企业大学。

建设银行通过长期的经营管理实践,认识到当前同业金融机构、高校、社会对于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主导的优秀教育平台有着迫切需求。但受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前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在结构、质量、水平上还不能完全适应。

在教育端,高等教育存在专业结构与课程设置不能很好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重理论教学、轻实践应用,缺乏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就业指导,理论研究与管理实践脱节、学用脱节等问题。而在企业端,在职培训又缺乏理论指导,课程开发缺乏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在师资、教材、课程、研究能力等方面均存在短板。

中小型金融机构普遍缺乏足够资源建立独立完整的培训体系,对行业龙头企业培训资源和服务存在现实需求。同时,更广泛的中小企业主、社会民众对金融知识同样充满渴望,但苦于难寻具有公信力的金融教育供给,导致金融风险意识尚未成为全民普遍具有的基础素质。

而正是这些现实需求和“新时代、新金融、新生态”的办学呼唤共同孕育着新型企业大学的生长,自此,一所对内提升员工素质,对外赋能社会的建行大学便破土而生。我们以“专业化、共享化、科技化、国际化”为办学理念,推进产教融合、为社会提供金融解决方案,搭建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教育培训服务的共享知识平台。

我们相信,打开的门只会越开越大,越开越广阔,越开越无界。

二、开门办大学,传播知识,更聚合能量

“服务社会、贡献金融解决方案”是建行大学自成立伊始便立定的使命之一。2018年10月,建行大学正式启动“金智惠民”工程,将建行大学建设与国家战略、民生需求紧密结合,通过共享建设银行优质金融教育资源,赋能社会、赋能大众。建行大学所提出的“开门办大学”不仅是走出去办教育、贡献金融智慧,还是整合更多社会资源参与到大学的教育生态中,形成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可持续发展办学体系。

我们联合一批境内外知名高校、金融机构、创新型企业及社会机构共同倡议、自愿发起成立了“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以服务社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产学研用深入融合、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为重点,以促进银校企全面、协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现教育资源、企业资源与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优势相融。

“金智惠民”工程通过与联盟高校及各地大学院校联合办学,将象牙塔中的智慧活水引入寻常百姓家,打造“金智惠政”“金智惠创”“金智惠农”“金智惠工”“金智惠学”五大项目系列,为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扶贫对象、涉农群体、基层乡镇扶贫干部、在校学生等提供多层次、多形式的金融普及和实用知识培训,帮助民营企业家提高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帮助工人农民等群体提高就业技能,助力国民整体金融素养的提升。截至2019年三季度,已在全国各地举办系列培训1.17万期,培训人员近105万人次。

秉承开放共享的初心,建行大学实验室也将有序向合作高校和社会逐步开放,并以此作为与高校联合培养金融科技、大数据专业人才的基地,帮助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建行大学逐步开放的脚步,也是大学探索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建设产学研用融合的开放平台,塑造金融普及运动的公益载体,升级员工终生学习的培训体系。

在聚合能量的过程中,“金智惠民”工程正在成为产教联盟的助推器,反过来银校之间的资源整合也成为了“金智惠民”这座流动教室的内燃机,从线下到线上,将惠民之智带向了更宽广的地方。去年11月,我们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启动“金智惠民”工程,并推出了主要面向建筑农民工群体的线上培训项目。考虑到农民工常年在户外工地工作且群体庞大、脱产学习难度较高,该项目主要以免费在线学习形式将全部课程通过“建信开太平”手机APP平台发布,目前已制作上传建设工程技术(高升专)、土木工程(专升本)两个等级共6门课程,帮助农民工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我,完成从工人到匠人的转变。我们很高兴地看到,该课程上线后,已累积有2万4千多人次学习收看、从中受益。

未来依托建行大学网络学习平台,通过公有云、APP、微信等方式,还将开展更多网络化、移动式的惠民培训,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各成员单位也将对接更多线上教育资源,互联更多服务社会的暖意。

三、开门办大学,不仅“因材施教”,还将持续赋能

为保证大家学有所得、学以致用,建行大学连同各地院校、企业所开展的“金智惠民”课程,在设计之初便以产品经理的思维从用户体验和实际需求出发,科学设计培训专题,针对不同的培训受众群体和受众层次,形成有针对性的、系列化的、各具特点的培训方案和教学模块。

如针对民营企业摆脱“小、弱、散”的学习需求,建行大学华中学院在综合调研分析民营企业发展痛点后,将培训的落脚点放在了激活民营企业自身造血功能上。结合建设银行湖北地区现有民营企业经营发展实例,华中学院汇总提炼了不同类别民营企业管理案例,通过针对性开展案例教学,发挥建行大学赋能工场作用,帮助企业提升治理能力、规范财务管理、做到合理融资。

在 “金智惠民”培训中,建行大学发现其实中小微企业主更亟须属于自己的商学院,以丰富自身的金融知识、塑造金融意识、提高企业经营能力和管理水平。于是以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为意指的小微企业商学院——建行大学愚公学院应运而生,希望以此为小微企业搭建免费、公益的教育平台,提供小微企业成长过程中所需的培训内容和专家指导。

同时,在可持续的赋能路上,建行大学还向前迈进了一步。今年9月23日,建行大学在深圳试点建设“创业者港湾”, 从金融的角度介入科技创新孵化工作,链接政府部门、知名创投、核心企业、科研院校、孵化机构等平台合作,构建“平台中的平台”,打造“金融+科技+产业+教育”的线下、线上科技创新综合孵化生态。作为国内首家银行营运的金融孵化平台,“创业者港湾”重点解决科创型中小企业发展难题,为科创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连续可期的创业支持。

四、开门办大学,最终是做到没有院墙没有校门,田间地头、工厂市场皆是课堂

作为公益培训项目,“金智”始于金融而不止于金融。除却金融知识普及和政策解读外,一场场培训职业技能、关注生活困惑的流动课堂,不仅在知识谱系上拓展着普惠的边界,也在文化内涵上丰富着“惠民”的语义——惠及的不仅是民营更是民生。

今年三月在重庆,以“金智惠民·新征程再起航”为主题的培训班“以智助力”退役军人走好工作转轨、事业转型、人生转身的关键一步;“金智惠民”还走进小学,以寓言故事、四格漫画等更易于孩子们接受的形式,生动地向学生们讲述了基础的金融知识,帮助孩子们从小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在贵州,“金智惠民”因地制宜打造田间地头品牌培训,与龙头企业共同组织开展“建行大学走进猕猴桃产业基地”系列活动,为农户们带去金融知识、猕猴桃栽培育种等技术要点。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金智惠民”这间流动的教室正在不断探索、融合中拓展着“开门办大学”的诸多可能。今年暑假,作为“金智惠民”的“子品牌”,我们带着大学生们又一次出发,走进乡村,走进村口银行,走到乡亲们的心坎儿上。

今年6月到8月期间,作为推进产教融合、赋能社会、共建金融教育新模式、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建行大学启动万名学子暑期下乡实践活动,号召境内外在读大学生利用暑期时间返乡,把金融服务和新金融人才培养的舞台设立在了广阔的农村天地。在联盟成员单位、各地大学院校的大力支持下,建行大学短时间内便集结超过一万名学子,组成了1468个实践小分队,覆盖村庄1.08万个,覆盖“裕农通”村口银行1.2万个。这也可以说是把大学之门开放到了田间地头。

此次活动中,学生们走访了5.4万农户、3652家小企业,最终完成调查问卷2.9万份、实践日记2万份、实践报告1163份,提出乡村振兴金点子1582个,学生在实践中反哺课题研究、加深思考的同时,也做到了惠农于行、惠民于情。

学生们不仅在这个过程中当“行长”、当“宣传员”,还当上了为村民普及金融知识的“老师”,共有6696名学生加入了1226个“金智惠民”讲师团,开展“金智惠民”培训3780期,惠及村民11.4万人次。

为更好地推动万名学子暑期下乡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分享万名学子实践过程中的成长经历、更新学子下乡动态,我们的科技发展团队快速研究、开发此次实践活动微信服务平台,从讨论需求到初版上线仅用了10天时间,可以说这也体现了具有建设银行“科技基因”的建行大学,在平台开发方面的响应速度。当看着学子下乡的步伐次第点亮祖国山河,遍布在学子下乡地图上的每个足迹,都在播下一颗乡村振兴的种子。

微信服务平台可以说构建了万名学子暑期下乡实践活动宣传报道的主阵地。很欣喜的是,我们此次活动也受到了社会各界、媒体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中央电视台对田国立校长进行了专访,新华网、人民网、《光明日报》、《中国金融家》杂志等媒体更是在标题中评价本次活动“成效显著”。

8月29日,我们在联盟高校人民大学举办了暑期下乡实践汇报交流活动,对此次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果进行总结,对获奖学生和先进单位进行了表彰,来自国家部委、新金融人才产教融合联盟成员单位及相关高校的嘉宾、下乡实践活动获奖学子及家长代表、建设银行领导干部等近千人在现场参加了此次活动,共同分享了下乡实践活动的成功经验。

在此次暑期下乡实践活动的既有经验基础上,我们还会在寒假继续发起该系列活动,并将持续完善机制,坚持长期化、品牌化运作,不断优化完善实践活动,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公益教育品牌、卓有成效的产教融合实践。在参与实践主体上也将不断扩展,不仅学生,高校的青年教师也会参与进来;在组织主体上也将不断整合、升级,明年将与发改委、教育部等部委共同发起、推进活动,并将陆续与教育部、团中央签署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万名学子下乡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同时,该系列活动也将纳入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同时,我们还将由高校教授、行内部门负责人及业务骨干、下乡学子组成专项课题研究组,就相关乡村金融课题开展研究,在破解乡村振兴热点难点问题上提供金融解决的实招、硬招。研究吸纳活动中涌现的有价值的实践报告、金点子等意见建议,切实推动乡村振兴深化落地。

可以说,此次下乡实践活动达到了一个打破边界、多方共赢的平衡效果。实践活动不仅为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个了解乡村、感知金融、锤炼自我的机会;也同联盟单位一道,共同探索了产教融合与城乡融合的诸多可能。在这里,社会看到了一群吃得了苦、出得了创意的新青年,看到了怀抱乡村振兴志向的新势力;老乡们走进了一家家坐落在村口的银行,看到了乡亲变行长,体会到了新金融的温柔可亲;而银行,则看到了新金融的未来在乡村与城市的互动中渐次展开,在青春的创想中不断迭代的画面。我们看到,在敞开怀抱、乐于分享的过程中,就好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建行大学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收获颇丰。

正如此次下乡实践活动的主题——“青春为梦想绽放 青春为梦想担当”一样,“年轻”的建行大学也需要在奔向“新时代、新金融、新生态”企业大学的路上,脚踏实地、扛起担当,聚联盟之力、秉承开放共享初心,在落实落地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建设产学研用融合的开放平台,塑造金融普及运动的公益载体,升级员工终生学习的培训体系,为创建“与众不同、以往不同”的新型企业大学聚力奋进。

谢谢大家!

(演讲者系建行大学首席学习官、执行校长

2019年10月25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