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陈长义:大山里的“老黄牛”

发布时间:2019-11-20

 

 

 

 

遵义分行慰问贫困户(左一为陈长义)

 

验收建成的水窖工程

 

■ 梁小军

贵州省遵义分行自2016年4月驻桐梓县容光镇双垭村至今,让大山深处那个曾经的“空壳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羊肠小路到柏油大道,从“望天水”到自来水,从箪瓢屡空到丰衣足食的蝶变,离不开驻村第一书记陈长义矢志不渝的坚守与帮扶。他说:“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肩负百姓期待,不敢有丝毫懈怠。”三年来,双垭村年生产总值翻了两番,全村136户475人全面实现脱贫。陈长义连续几年被当地政府评为“优秀第一书记”,获“中国建设银行2017年度定点扶贫工作突出贡献个人”及遵义分行“最美建行人”荣誉称号。

理清思路找穷根

“双垭村有多少人?土地有多少亩?人均年收入有多少?”2016年4月,陈长义跋山涉水3个多小时,初次走进这个国家级一类贫困村,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他心头。“道路崎岖,土地荒芜,群众看我眼生,我看群众也眼生,怎么和群众打成一片?怎么获取群众的理解和信任?”陈长义走在山路上犯了愁。此后,办公室鲜少能看到他的身影,白天他穿梭在田间地头走访调研,晚上组织召开“坝坝会、院院会”,与镇村干部和群众代表座谈,摸情况、找原因、抓落实,研究讨论双垭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办法。

当时的双垭村没有联户水泥路,出行全是泥泞小道,从村里到镇政府十几里路,都是坑坑洼洼狭窄的石子路,行走艰难。没有直饮水源,村民靠小水窖攒雨水饮用。大量闲置的土地找不到适合的经济作物……种种现实问题是双垭村两千余人生活拮据、思想消极的根源。“虽然当地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对精准扶贫缺乏信任,对驻村干部缺乏信心,但是既然来了,我就要做点事情”,陈长义笃定地说。

以无谓精神誓破穷根。从道路交通到村民广场,从群众饮水到产业扶贫,从教育到医疗,陈长义把双垭村的脱贫攻坚当作一份伟大的事业在经营。

靶向施策摘穷帽

从了解摸底到精准施策,陈长义组织创建脱贫方案十余份,建立村民贫困档案130余份。群众心里想什么,他就去做什么。“双垭村没有水井,大家都是靠‘望天水’维持生活,取水要到10公里以外的地方”,村民满脸愁容。陈长义听到这里,心里五味杂陈,随后便开始实地考察,组织材料向省分行汇报,最后争取到总行专项扶贫资金10万元。13年军旅生涯造就他坚毅的性格,56岁的他抗水泥、肩挑水,样样冲在前面。经过4个月的努力,双垭村第一口200立方米的水窖终于落成,铺设输水管道7000米,彻底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难题。此外,他牵头将联户路建设纳入“一事一议”项目,省分行捐赠价值12万元的水泥300吨,修建近2.6公里的连户路、断头路,解决了村民出行难的问题。“看陈哥这干劲,还以为是工地干活的,哪里像个干部”,村民们打趣道。可村民们不知道,驻村这几个月,陈长义吃了几百包泡面,消瘦了20余斤。

双垭村的贫困境地仍没有彻底解决,陈长义思前想后,彻夜难眠。2016年底,他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公司+大户+农户+专业合作社”的产业发展模式。按照当地政府“今日花椒苗,明日摇钱树”的产业规划,吸引“大户”来村里流转1300余亩土地发展花椒种植。配合乡镇大力发展食用菌、蔬菜专业合作社,建成食用菌培育基地,年销售收入110余万元,吸纳50户贫困户入股、务工,2016年实现人均分红2.5万元,人均务工收入2.3万元。

对准焦距治穷病

陈长义喜欢挨家挨户“找问题”,看到双垭村上学的孩子没有校服和文具,很多农户家里还有闲散劳动力,于是他又打起“扶贫算盘”。陈长义动员遵义分行员工开展扶贫捐款,短短10天便募集资金6万余元。“把这钱用来给孩子们买学习用品,给贫困户买些鸡苗增加点儿收入。”陈长义把钱交到村支书手中时说道。此外,遵义分行还给村委会捐赠了5套电脑设备、沙发和办公用品。“我们双垭村要是不脱贫,第一个对不起的就是建行陈长义!”村支书看着这些物资湿了眼眶。

双垭村贫困户吴丹,家中五口人,妻子外出打工,两个孩子都在上学,老父亲没有劳动能力,家庭负担十分沉重。陈长义基于吴丹上过学、教育理念比较强的考虑,安排他到村小代课,鼓励他用理发技艺就近谋生,还帮他争取到精准扶贫资金。贫困户李波,聋哑一级残疾,家徒四壁,生活极其困难。陈长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多方沟通,成功帮李波获得贷款,入股当地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使他既能挣钱保障基本生活,又能照顾家庭。“别人看到我家都躲得老远,陈老弟跑上跑下为我们家谋出路,不知道怎么感谢他才好。”李波的父亲说道。

村民们金融知识匮乏,他便邀请同事及金智惠民学子下乡送教;文化知识不足,他便把自己买的书籍带到村委会供大家学习;娱乐设施稀缺,他便牵头修建双垭村文化广场。他说“群众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如今脱贫“清零”决战正酣,陈长义始终坚守,誓做群众的“守夜人”,向脱贫攻坚“最后堡垒”吹响总冲锋号。

陈长义,一位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驻村三年以来,坚守在扶贫一线,一个个星光璀璨的夜晚,他踽踽独行在乡间案头。一张张荣誉证书背后是无尽的长夜与斑白的两鬓,一声声纯粹朴实的感谢诠释着建行人在脱贫一线书写的扶贫华章。他说“我没有多大能力,我只是这大山里的一头‘老黄牛’,耕耘一分算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