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新金融的魅力焕发每个人的奋斗

----——专访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军

发布时间:2021-01-20

新金融的魅力焕发每个人的奋斗

——专访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军

 

 

科技金融贝塔团队探讨“技术流”科创企业授信评价体系的设计

 

2020年11月23日,首期“建行金融科技菁英班”师生到广东省分行参观学习。“菁英班”由建行大学与华南理工大学联合设计实施

 

CCB建融家园-北山梦享社区租户自发组织绘画课堂活动

 

 

■ 本期访谈:建行大学融媒体中心

■ 本期嘉宾: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刘军

■ 嘉宾简介:刘军,现任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兼建行大学大湾区金融创新学院院长。在建行工作的近30年里,先后任建设银行广州市分行纪检监察室主任、纪委副书记,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监察室主任、纪委副书记,建设银行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支行党委书记、行长,建设银行广东省东莞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行长助理、副行长、党委委员,建设银行深圳市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从金融科技到科技金融的先行者“秘籍”

记者:2020年12月10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总行党委扩大会议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精神为建设银行未来的重点工作提出了根本遵循,其中提到“要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在强化自身科技能力的同时积极探索金融支持科创的产品和路径”,请问广东省分行在该方向上有哪些着力点,又是如何走出一条基于本区域发展特色的道路的?

刘军: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了2021年经济工作的八项重点任务,第一条是科技创新,第七条讲到了解决大城市的住房问题。其实从第一条到第八条,每一条都对我们建设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也指明了我们第二发展曲线的方向。

广东省分行坚决贯彻落实总行党委的战略部署,不断总结工作中的成效及不足,大胆探索新金融实践,努力成为“三大战略”的排头兵。之于支持科技创新而言,2020年以来,分行把供应链金融、科技金融作为战略重点,通过推出新产品和加大对战略性产业集群投入等方式支持这一关键领域的发展。

广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发达。原来建行在基本建设、房地产、商贸等领域上有优势,但在服务科创企业、制造业上还是欠缺经验,所以有的同志一开始对推进科技金融并没有太大信心。但我们通过大量调研、体制机制的改变调整,于2015年5月,在惠州召开了第一次“Fit粤”科技金融推广大会并成立“Fit粤”科技金融联盟,搭建和完善科技与金融结合的服务体系。这个平台集合了众多省内高新技术企业及与科技企业相关的政府和金融机构,可撬动的资源不仅有省市区各级政府,建设银行集团等银行机构,同时还有投资银行、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等,使得金融与科技的融合更加深入。

分行对科技金融的重视程度非常高。从2015年至今五六年的发展时间里,分行每个季度至少要召开一次科技金融专题会,目前科技金融基本上实现了“四个全覆盖”:第一,服务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全覆盖。省内3万多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都在建行开立了账户,有一半左右在建行办理了信贷业务,还有一半有结算类业务。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称号需要科技部批准,门槛较高,是我们服务的重点。第二,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实现了对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需求的全覆盖。近期,分行在广州正式发布《建设银行支持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发展——“智造之光”行动方案》,提供政策包全力解决先进制造业企业融资难题,包括智造-集群+、智造-研发+、智造-并购+、智造-绿色+、智造-跨境+、智造-创业+等“六智六+”专属产品体系。第三,服务科技主管部门和科技园区管理部门全覆盖。分行与广东16家省级、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区管委会建立了密切联系,最多的一年,行里派了26名干部到科技局、科技园区挂职。第四,风险管控全覆盖。即从企业信贷准入筛选到授信审批,再到贷中审批、贷后管理,都采取了很多风险管控措施,包括在业内首创的“技术流”科创企业授信评价体系。

在此基础上,分行还积极践行共享理念,打造“科技金融+”服务模式,持续深耕科技金融。一是科技+资本。联合资本市场的力量,依托政府财政支持,服务全链条孵化育成体系,建立“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服务体系。二是科技+供应链。支持科创企业“龙头”,升级内循环供应链,为达到质量标准的上下游企业提供供应链服务。三是科技+人才服务。为科企高管、科技人才提供全方位个人金融服务,将服务做到科技企业“心头”。分行连续4年联合省科技厅、南方报业集团举办“榜样的力量——粤港澳大湾区科创先锋大赛”,三年来累计有3万余家省内科创企业参赛,共评选出156家优秀科创企业,已为其中96家获奖企业新增发放贷款超400亿元。

目前,“科技金融,首选建行”的品牌已在南粤大地深入人心,连广东省的领导都在大会上为我们建行“打广告”,对建行的科技金融实践予以肯定。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10月到广东视察调研,专门强调要突破“卡脖子”的问题,强调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广东省委省政府非常关注我行科技金融的发展情况,多次叮嘱我们要服务好先进制造业和二十大战略性产业集群。2020年12月8日,总行与广东省政府签订了《金融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六大工程”,为先进制造业企业提供差别化专属政策、专属产品、专属体系、专属平台、专属模式等。

一个民族的发展、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服务科技企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我们还有许多工作需要做,比如我们如何理解科技企业,如何探讨知识产权质押,如何克服我们的心理障碍,如何在行内构建服务科技企业良好的机制等等。

记者:您如何看待科技金融大发展背后的动因?

刘军:科技金融大发展背后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国家产业政策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在广东称作“腾笼换鸟”。国家经过这么多年的经济调控和产业升级,制造业的整体发展水平提高了。制造业全国500多个门类,其中广东占了400个。2020年10月份以来,广东制造业飞速发展,集装箱都不够用。第二,分行的风控管理水平在提升。2020年2月份国务院专门下发文件推广“建立科创企业信贷审批授信专属流程、信用评价模型和‘技术流’专属评价体系”。近期,科技厅、工信厅和知识产权局要求全面升级“技术流”到3.0版本,以专业评价体系促进先进制造企业创新能力的金融转化。在银保监会的鼓励下我们争取让“技术流”评价体系上升为行业标准,让建行的金融智慧更好地服务社会。同时通过知识产权、科技创新能力、人才、企业管理水平等“技术流”标准,数字转化为信用,我们的客户经理也敢于营销了。

经过这些年实践,我们深刻体会到科技金融契合国家的发展需要,契合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粤港澳大湾区五个定位中的第一个就是“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契合银行服务社会发展的属性,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服务制造业、服务实体经济打下了良好基础。如果再像以前一样把主要资源和精力投入到基建上很难持续发展,再过五年广东的基建都修得差不多了,而先进制造业就是我们国家发展的“根”。基于此,我认为对公业务实现“第二发展曲线”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支持先进制造业。

此外,发展科技金融还契合人才发展的需要。我们的客户经理和科技企业接触越多,对他们更新知识、了解社会、开拓视野、培养创新意识越有帮助。可以说,这些年来广东省分行坚持推进科技金融并收获了一些成果,一方面得益于建行长期服务“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久久为功,另一方面也是新时代新金融的大势所趋。我们从分行相关业务实现跨越式增长的数据中便可见一斑:例如制造业贷款2019年分行新增了将近300亿元,占全国建行的28%;2020年新增600多亿元,占全国的比例大约超过四分之一。广东省分行制造业贷款1607亿元,在全分行对公贷款行业中排第一,而且信贷质量良好,不良率只有0.59%。

 

 

从战术到战略的住房租赁之路

记者:“纸上得来终觉浅”当我们真正来到咱们分行的住房租赁项目现场,才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来自“长租即长住,长住即安家”的温度。我们看到分行不到三年的时间便成功打造了多个住房租赁样板,城中村项目更堪为“化腐朽为神奇”。作为旁观者,我们深觉要煲出这样一份“高汤”是一定要下大功夫的,可否谈谈广东省分行作为“主厨”是如何烹饪出这份住房租赁的“高汤”的?

刘军:这确实是一个熬煮的过程,但“主厨”不是我们,可以说是新金融本身的性质决定的。2017年总行党委提出了住房租赁蓝海战略。同年,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在全国选了12个试点城市作为首批开展住房租赁试点的单位,广东佛山是其中之一。佛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非常重视这项工作,他们认为佛山是制造业重镇,800多万人口中外地人占很大比重,住房问题如何解决是个大事。知道建行要介入住房租赁,双方一拍即合,马上开会成立领导小组,佛山市长任组长,我任副组长,由此拉开了广东省分行住房租赁工作的大幕。

2017年11月2日,广东省住建厅、佛山市政府分别与广东省分行共建住房租赁市场全面深化合作系列签约仪式,标志着政银合作共同推进住房租赁市场建设迈出了第一步。也正在这期间,田国立董事长提出了“房子也可以存银行”的构想。于是,分行立即行动,从调研论证到产品设计,再到与监管部门沟通争取支持,历时几个月,直到2018年3月正式面向市场推出“不动产财富管理”业务,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存房”。

在着力点上,一是业务上,我们实现从无到有,连点成片。2017年,我们以“佛山模式”为起点,为政府搭建住房租赁综合服务平台,躬身入局;2018年,我们率先创新“存房业务”,激活社会闲置房源,提供建行解决方案;2019年,我们立足“存房”扩围赋能,形成多业态、多维度安居样本。2020年,我们又携手总行、建信金科公司与广东省住建厅,搭建“全省一张网”的广东“数字住建”工程,服务链条越拉越长,服务广度越拓越宽。

截至2020年12月末,全省累计为2897家机构提供了资金和平台赋能,发布房源221万套,存房33万套,为超过3.7万户个人和企业盘活了闲置资产,为32万户家庭或个人找到了安居之所。住房租赁业务从广州、大湾区逐步扩展到粤东西北;房源从老城区向城中村、工业园区不断延伸;服务群体也由中高端向中低端、特定群体不断覆盖。从盆景到森林,我们迈出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步。

二是模式上,我们坚持开拓创新,百花齐放。以存房为依托,以金融科技与资源融合赋能为手段,分行盘活城区分散商品房、回迁房,改造城中村、旧厂房、政府直管公房、托管公租房、人才保障房、教师周转房,为新市民、新就业大学生、港澳青年、制造企业员工、公交司机、环卫工人等各阶层人群,找到适合自己的家,让租客获得更有品质更有尊严的居住条件。通过不断打磨完善,现已初步形成9种住房租赁生态模式,成功打造了十几个可借鉴、可复制的推广样本。这不仅满足了大众各类安居需求,还定向解决了上万名新就业青年、1.2万蓝领工人及2.7万底层劳动者的安居问题。

三是情感上,我们感受到银行工作与社会工作的美妙共振。过去,我们是与风险打交道,立足于传统银行本业的金融工作者。三年的住房租赁实践,让我们真切感受到,金融不应只追逐金字塔尖上的荣耀,更要润泽金字塔基座。

四是效益上,我们收获了经济效益与个人价值的双向提升。秉承开放共享理念,聚焦百姓安居需求,分行连续三年收获住房租赁KPI考核及总行竞赛活动系统双第一,系统内外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上升,点亮了市场,更照亮了自己。在助力美好安居生活走进千家万户的同时,收获了水到渠成的经济效益,更锻炼了一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让员工收获了更大的工作价值和职业尊严,许多青年员工脱颖而出。

记者:住房租赁是我们的“三大战略”之一。广东省分行提出了“+住房租赁”的新工作思路,对照之前提出的“住房租赁+”,这个“+”的顺序改变是基于什么考虑?您认为如何推动这一战略?在实践中又带来了哪些新变化?

刘军:从“住房租赁+”到“+住房租赁”体现的是对住房租赁认识的不断深化。住房租赁和“存房”业务到现在开展两三年了,确实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作为一个全行战略,不能只是少部分人做,只有少部分人做那是战术,不叫战略,而“三大战略”中住房租赁一开始没能很好体现出“大部分人做”的战略特性,所以从2020年下半年我们正式提出由 “住房租赁+”调整为“+住房租赁”,这一改变就是要把住房租赁真正变成一个依靠全行力量来做的事,让所有人都能参与其中。这是一个由被动调整为主动、从少数人做变成大家都能做的重大调整,也是战略性的体现。比如公司业务部在为制造企业办理企业贷款时,主动利用建行的住房租赁业务为企业解决了员工宿舍问题。像格力电器,建行为他们的职工升级改造了近3000套公寓。机构业务部也可以主动去跟学校、医院谈住房租赁。所以,在“+住房租赁”的工作格局下,住房金融业务部实际上变成了一个底层技术支撑组织。当大部分人都开始主动去营销住房租赁业务时,房金部就需要负责算账、搭平台,整个局面就改变了。

所以我认为,推动住房租赁战略,一是解决认识问题,二是解决方法论问题。这两个方面都有一个过程,目前认识问题基本上解决了。现在省分行年轻的大学生员工在“三大战略”中最喜欢做的就是住房租赁。因为住房租赁业务涉及与各个方面的接触,而且房子看得见摸得着的,这项业务干起来很生动,一旦做成了能够解决住的问题,会很有成就感。这就是“+住房租赁”的魅力。

“+住房租赁”的提出本身就是在解决方法论的问题。2021年分行拟将全省21个分行划分为A、B、C、D四个类别,因地制宜设定住房租赁战略差别化发展重点、目标及考核体系,让每个二级分行都在住房租赁上有所突破。

至于实践中带来的变化,现在银行产品同质化严重,但住房租赁目前同业只有我们有,在这其中也涌现出了很多以住房租赁作为突破口成功营销的案例。有些项目谈了很久谈不下去,最后一讲住房租赁,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业务做成了。我们把客户单位的房子、员工宿舍解决了,这对很多单位的领导来讲也是德行和担当。很多企业包括民营企业也都有这个需求,原来要自己盖宿舍,从生产的流动资金里拿钱盖,要么拿自有资金盖,现在住房租赁可以轻松帮他们解决这一问题。

记者:近日长租公寓“蛋壳”的爆雷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那么建行如何规避风险并将住房租赁做成一个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呢?

刘军:开展住房租赁三年来,从一开始懵懵懂懂,监管部门一度也提出质疑,中间有委屈、有彷徨,到现在渐入佳境,非常不容易。现在住房租赁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们的路是走对了。近期 “蛋壳”爆雷事件,恰恰反映了我们金融服务还没有跟上,住房租赁具有投入高、回报周期长且收益低的特点,但风投资金大多追求高投入、高回报,对收益回收期限也有要求,风险偏好不匹配就很容易出问题。我们银行可以提供贷款期限长达20年的保障性住房租赁贷款,年利率可以达到4.2%,这是风投资金很难做到的。

我们用三年时间,成功构建“低进低出”存房经营模式,保证房源租金比同地段同档次低5%,为普罗大众提供物美价优的长租产品;联合城管委、团省委等政府机构及租赁企业,携手推出“劳动者之家”“大五时光”“毕业季”等优惠租房活动,为环卫工人、公交司机及新毕业大学生等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优惠租赁房源;“一元新春团聚房”“欢迎回家——支持香港特别行动”“抗疫免租”等免费租房活动,更是及时为外来农民工、港澳学子、医护人员解决了临时周转租房问题。我们还在积极开展“以房养老”“文化底蕴村落住房租赁”等探索,将服务视角延伸至日渐庞大的老人群体及美丽乡村,不断打造服务民生、便捷民生、贴近民生的新模式。

 

 

新金融实践中的“大学力”

记者:建行大学刚刚迎来了两岁生日,两年来大学在新金融实践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未来还将在哪些方面贡献新金融的“大学力”?

刘军:建行大学在推动新金融方面处在一种“超脱”的状态,所有跟新金融相关的工作,建行大学都可以连接,它的辐射力很强。我作为大湾区金融创新学院院长,非常希望把学院办好,现在省分行各种对外活动都有学院参与,例如我们连续两年出版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创新报告》以及《科技金融与“技术流”评价体系》,都有建行大学身影。有些工作有了建行大学的参与和助力,就少了一些商业味道,多了一份学术支撑,更容易被社会所接受。

建行大学搭建了新金融的交流平台。大湾区金融创新学院创办了《建行大学大湾区金融创新学院学报》和《建行大学大湾区金融创新学院专刊》,其中,《学报》为行内员工搭建起新金融实践与思考的学术交流、思想碰撞平台;《专刊》注重宣传报道基层学习运用新金融理论的实践做法,激发基层员工投身新金融的热情。此外,还与《南风窗》杂志社联合成立全国金融系统首家“新金融研究中心”,探寻新金融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实践路径。

建行大学开辟了新金融人才培育新模式。学院与联盟高校华南理工大学合作开办“金融科技菁英班”,培养既懂科技又懂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首批招收的45名学生绝大部分具有理工科专业背景,经过一年的联合培养并通过考核后,可进入建行工作。此外,学院还与华工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选聘30名大学教授担任学院特聘教授,组织其参与学院教学与课题研究,培育新金融人才。

学院成立两年来,我们深切体会到:成就大事业要有大平台。如果说新金融是建设银行为之奋斗的大事业,那么建行大学就是大平台。做好这个大平台,未来还要进一步增强融合意识、创新意识和实干精神。

记者:基层员工对于新金融理论的理解和运用关乎新金融实践的最终成效。近日“运用新金融理论,当好支行行长”活动正在全行火热开展,广东省分行在激发基层员工学习和运用新金融理论方面有哪些经验?

刘军:经验谈不上,结合广东省分行的一些做法,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首先,要把新金融理论学习与党的路线方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及重要批示指示结合起来。新金融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这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执政理念高度契合。各级党组织开展各类党建学习时,把新金融结合进去学,这样党建工作就更有内涵。党建引领与新金融实践融会贯通,我们党建工作的政治优势才得以发挥。

其次,要推动新金融理念自上而下学懂弄通。如果领导者不透彻理解新金融、不成为新金融专家,就很难推动新金融在本单位开花结果。2020年广东省分行举办了3期新金融理论学习研讨班,轮训分行处级干部。我们还编印了3本《新金融理论与探索实践汇编》,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学习新金融的重要参考。省分行层面轮训后,二级分行又举办了形式多样的新金融学习培训,层层贯彻。

第三,要在基层推广运用过程中找好着力点。省分行2020年组织开展了新金融实践标兵评选活动,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我们最近正在全分行遴选新金融专家,计划选100名同志,分几个小组运作,利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调查研究,为新金融的发展出谋划策。这些专家组建起来后,还可以通过建行大学直播间围绕新金融向其他同志传道授业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