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艺术

发布时间:2021-01-27

 

 

 

生肖年画

 

尉迟恭

 

秦琼

 

童子招财

 

戏剧年画

 

九九消寒图

 

招财进宝

 

 

每一门老手艺都曾经历过一段坎坷而漫长的岁月,都曾留下过一个动人的传说。历史的原因,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被视为中国木版年画发展的“鼻祖”,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品之一,诞生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内容大多取材于人们熟悉的历史戏剧、演义小说、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富于浓厚的乡土气息,常在人物形体的空档位增添很多美妙精致的吉庆图案,由此成了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的源头。

 

老店与老手艺

□ 张靖/文图

一个方桌、一副花镜、一块梨木、一把刻刀,刻就了一段传奇,也刻出了一个百年老店。

尹国全是“天成老店”第五代传承人,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朱仙镇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他6岁就开始上作台跟着父亲尹福祥学习木版年画,他对木版年画情有独钟,执著且悟性高,加上他勤奋好学,颇受父亲的宠爱。他18岁就成功地雕刻出《大灶》《二灶》《马上鞍》《五子登科》等多套作品。他的作品纹络清晰,图案形象生动,人物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在民间广为流传,深受大众喜爱,并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天成老店”的年画没有受到国画和外来绘画笔调的影响,它不染脂粉,构图饱满、形象夸张,线条粗旷流畅、阴阳分明,色彩鲜艳、人物无媚态,勾勒古朴协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艺术色彩,加上植物颜料炮制调色,印出的年画色泽鲜亮、浓重经久不褪色。因此“天成老店”年画驰名中外,受到了中外木版年画爱好者和权威人士的高度评价以及收藏,展示出了其精湛的木刻印刷艺术。

年画和春联一样,都起源于“门神”。 随着木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单调的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天成老店”也随着当时的主流意识,创作以反映民间世俗生活为特征的绘画作品。从最早的桃符、苇索到神荼,再到后来的关羽、赵云、尉迟恭、秦叔宝等武将,以及钟馗、天师、东方朔等神仙。年画在清代进入鼎盛期。康乾年间国泰民安的社会局面,为年画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俗小说的风行,又为大量的年画作坊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清初年画的一个最主要特征就是题材多,出现了神仙与吉祥物、世俗生活、世俗生活及故事传说。扩展出来的很多年画作品在反映社会变革或人们衣食住行等活动中,有意无意地表现出了时代风尚、社会习俗,这些木板年画多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心灵慰藉和精神信仰,符合大众的审美心理和需求。

木版年画雕版独特,套印精巧,木料考究,用纸原始,颜色纯正。具有构图饱满匀称,画面内容丰富,线条简练粗犷,造型古朴夸张,色彩明快鲜艳,颜料久不褪色等特征,是我国民间工艺之奇葩瑰宝。2002年被列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文化遗产名录。如今能够全面掌握年画雕版、印刷、调色的老艺人已寥寥无几,尹国全便是目前被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文联命名的朱仙镇木版年画唯一的传承人。

沿着历史的轨迹,我们看到“天成老店”木版年画从一路风尘中走来,在民间是吉祥福气的象征,千百年来,一直装饰着我们的节日。“天成老店”尹氏家族几代传承人,作为承载了人类精神文化的遗产,朱仙镇木板年画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记忆载体,并伴随着历史一代代传承,成为了一株古老的民间艺术之花。不断地弘扬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繁荣和发展我国民间艺术,相信朱仙镇木版年画这张“国家名片”一定会走向世界。

 

链接

朱仙镇木版年画“天成老店”创建于1812年,创始人为尹氏家族。据尹氏家谱记载:“天成老店”传承谱系明末清初尹清源,家住小尹口村的尹清源在祖传的基础上,在朱仙镇估衣街中段,开设年画作坊,以尹清源之子尹德成之名的“德成”二字命店名为“天成德老店”,后来简称“天成老店”。从此,便在当时商贾云集的朱仙镇从事木版年画,由于深受当地百姓的钟爱,加上“天成老店”的雕版、印刷、调色、套版、套色技艺精湛,生意十分兴隆,木板年画供不应求,发展也非常迅速。后来又分出“天义德”“二合永”两个店,清乾隆年间,尹德成经手把“天成老店”迁往开封,在花井街和北书店街开设了两处作坊。

 

 

 

 

高原晨曲

 

让成都

 

富贵寿考

 

八仙过海

报春花

 

戏鱼蝶

 

 

年画里的美好向往

□ 丁玲芝/文图 陈志刚/图

450年前的明末,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蜿蜒而来,为杨柳青这个天津古镇送来了南方精致的水彩纸张和各地的故事传说,也让这里奔放热烈的木板年画闻名于世,流传华夏大地。

北方的冬天分外清冷,光秃的枝丫,雪融了又下,灰白素色一片。年前集市上的一张张年画,浓墨重彩,为百姓生活平添了几分喜庆吉祥气儿。过了腊八就是年,家家户户忙着扫房整理贴年画,堂屋中的四条屏、锅台上的灶王像、炕裙边的大娃娃,无不寄托着百姓对新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年画也成为老百姓身边最亲切的艺术品。

以为杨柳青年画只是“过年挂的娃娃画”,那就未免望文生义了。走进杨柳青木板年画博物馆,观览年画品类题材之丰富,一定超乎你想象。从憨态可掬的《莲年有余》《五子夺魁》的大娃娃,到《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金盆洗玉》的仕女图,从《新年多吉庆 合家乐安然》《猜灯谜》的民间生活图景,到《三国演义》《黄鹤楼》的戏曲画,还有神像、风景、建筑画。

在明清,年画之于皇帝妃子,是祈福纳祥的贡品、是了解民间的窗口;之于百姓,是室内装饰的艺术品,是品学道理的图画书,还是凝固戏曲高潮的无声舞台。所谓“画中要有戏,百观才不腻”,听戏看戏昂贵,普通百姓消费不起,便在年画中欣赏神韵、品读扮相,在戏姿武架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古老的杨柳青年画也压着时代的韵脚,紧跟社会的潮流。明清时期多绘仕女、娃娃、福禄寿;民国期间,五色旗飘扬改良年画中;解放后,亲切的毛主席、劳动工农形象入图,体现男女平等的女娃娃像也跻身其间,年代画《五子爱清洁》广为流传,受到百姓喜闻乐见。

杨柳青年画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不同于其他地方年画以刻后印刷为主,而是保留了传统的勾、刻、印、绘四道工序。

勾描以简练的笔墨表现画面图案,塑造人物形象,讲究笔锋的顿、挫、转、折。木刻选材为当地盛产的梨木,软硬适中、纹理细腻、下刀顺畅,运刀自如。一张手工精制雕版,既是对绘画原稿的二度创作,又让年画成品在灵动之外多了几分古朴硬朗。木板水印时,先印线,再层层套色。每套一色要换一版。调色一样有讲究,神像色彩厚实,显得画面庄重,娃娃仕女则色彩清淡、底色清新自然。彩绘继承了工笔重彩的绘画风格,是杨柳青年画独一无二的制作工艺。利用笔触色调,控制水色晕染,将套印后的版韵与手绘技法巧妙融合,相得益彰。“勾、刻、印、绘”四大工序每一步都需要数十年的修炼方可精通,每一幅年画既是集体的作品,也是时间的艺术。

杨柳青木板年画,既传统也时尚,既是民俗也是艺术,寓意吉祥、雅俗共赏、韵味深厚。它用独特的明快热烈、斑斓多彩,刻画出中国气派,丰富着百姓生活。

 

 

Tips

年画起源于古代的门神画,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清光绪年间,正式称为年画。

民间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的节日风俗。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历史上,河南开封的朱仙镇、山东潍坊的杨家埠、江苏苏州的桃花坞、天津的杨柳青久负盛名,被誉为中国“年画四大家”。传统年画以木刻水印为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因而画的线条单纯、色彩鲜明,多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为题材,表达人们祈望丰收的心情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乡土气息,是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