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味道

发布时间:2021-04-14

 

 

 

 

人间烟火

■ 陈珊/图文

一直觉得城市最迷人的风情都藏在市井间的菜市场里,那是人间最实在的烟火气。这里有琳琅满目的货物以及小贩们热闹的叫卖声,从你进市场的那一刻起,便被这里的热情感染着,心底那颗凡尘之心就这样泛起涟漪,被温暖着。

卡梅尔市场是特拉维夫最著名的市场,也是中东最大的室外集市之一,吃穿用等日常百货应有尽有且价格便宜合理,更难得的是,这里市场秩序井然。据说特拉维夫大多数饭店都会来此采购食材,市民们也会首选来这里购买一些不常见的食材。而我们这些游客,在这里也能找到真正的实惠,比如甜品、冰箱贴、香料等,还有一些小品牌死海泥护肤品,价格便宜品质也还不错,很值得购买。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卡梅尔市场的水果。据说以色列的水果在培育的时候,都是经过精密测算的,故而,水果的品质令人称赞。樱桃又大又甜、荔枝晶莹剔透,最让人魂牵梦绕的就是以色列的红石榴了,酸酸甜甜,美味可口。让人完全忘记了这是一个自然条件并不占优势的国家,想想他们的农作物不仅满足了国民需求,还能出口到各国,也实属不易。

 

 

 

云滇的花、叶、果

□ 庹梦琦/文图

饮食,大概是一个地区最鲜明的标志。泱泱华夏,地域辽阔,各具特色的风土人情造就了各地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游玩过不同城市,品尝过各色美食,我对云滇地区的风味一直情有独钟。

得益于云滇地区复杂的地形、多变的气候、丰富的资源、大散居小聚居的民族,成就了此处动植物独一无二的属性。食材皆是自然生长的,只需简单朴实的处理,保留住食材最初的美好。“绿色的都是菜,会动的都是肉”,巧妙地运用种类繁多的动植物资源,大胆而新奇的搭配,让菜肴迸发出精彩纷呈的风味,这是云滇人的智慧。

各种植物在云滇菜肴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胆大心细的云滇人,运用植物入菜的能力已达出神入化。

“春城无处不飞花”,云滇地区适宜的气候条件,让各色鲜花灼灼艳艳,云滇人将吃的主意打到了花身上。

鲜花炒蛋,作为当地的特色菜之一,广受欢迎。石榴花、玫瑰花、茉莉花皆可搭配,咬上一口,蛋的爽滑鲜嫩,花的芳香四溢,在口腔里激荡,竟是如此和谐;色彩搭配上自是更不用说,金黄中点缀着或红或白,还有零星的绿穿插其间,赏心悦目,让人不禁食欲大增。

再来就是各种花酿,桃花酿、桂花酿、玫瑰花酿,应有尽有。不同于啤酒的涩口、白酒的辛辣,花酿,将花的清甜沉淀在了酒香里,度数不高,微醺刚好。 云滇人没做到雨露均沾,而是将独有的恩宠给了玫瑰。玫瑰鲜花饼已经成为了云南游的必备伴手礼,且成为云滇美食的重要标签之一。

“花边折得芭蕉叶”,芭蕉叶,是傣味包烧的依托。用天然的芭蕉叶作为烹制工具,不同于锅具仅仅将食物加热的单一属性,芭蕉叶的清香会在烹制过程中渗入食材,与之完美融合,达到增香提味的作用。包烧罗非鱼、包烧菌菇、泼水粑粑等,都将芭蕉叶运用到了极致。

香茅,因其带有柠檬样的青涩草香,又被称作柠檬草;作为云滇地区最重要的香料之一,香茅在菜肴中的出现频率也是极高的。云南德宏名菜——柠檬鸡,将鸡去骨剥皮(俗称“鬼鸡”),加入清香的香茅,让鸡肉的香味更加浓郁而别样,爽口开胃,深得食客青睐。除了鸡肉,云滇地区烧烤时,大多数肉类在烹制过程中都会加入香茅,以达到除腥膻、去油腻、提味道的效果。

云滇地区素来偏好辛香的植物,被某些地区戏称为“臭菜”的芫荽,在云滇人心中的地位颇高,这从云滇各种菜肴中对于芫荽的钟爱就可看出。“蘸水”是云滇人吃食的最佳伴侣,烤三线肉、烤罗非鱼、蘸水鱼等等,似乎跟肉类沾边的菜肴,旁边都会有一碟蘸水与之相伴。调制一碟有灵魂的蘸水,芫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作为对付腥膻的一把好手,芫荽轻而易举地成为了云滇人蘸水中的常规配置。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木瓜和番木瓜在云滇地区都很常见,乍看之下,有点傻傻分不清。粗略可用大小区分,木瓜小,番木瓜大;但不论是哪种,能上桌成菜的就是好木瓜。偏好使用青涩嫩果的云滇人,将青木瓜蘸盐巴或辣椒作为美食,如果你品尝过酸笋的奇异口感并甚觉不错,那青木瓜配辣椒你一定不能错过,保准让你甘之如饴、欲罢不能。

云滇地区的风味偏向酸辣,而柠檬作为“酸”派的代表之一,在云滇菜肴中自是必不可少的。云滇人用极简的处理方式,将青柠压汁,加少许白糖,灌上冰水,就是一杯清新爽口的柠檬水,既能消暑解渴,又能解腻助消化,是对付湿热的良品。

世间万物皆有灵,云滇的花、叶、果身赋云滇特有的灵气,散发出独特的魅力。曾经偶然途径的我,仅仅是窥得一角,便已惊艳不已,而能够置身其中的云滇人,令人何其艳羡。期待,与云滇的花、叶、果的再次重逢!

 

 

 

符离烧鸡

□ 曹锦/文图

符离位于安徽北部,距宿州15公里,是个古老的集镇。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在《史记·陈涉世家》里记载:“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说明秦朝就有符离。有了符离就有了符离烧鸡。有人说没有符离,就有符离烧鸡了,话虽然有些过分,但说明符离烧鸡渊源很长。1994年春,徐州汉楚王墓出土一泥封陶盆“符离丞印”,封记可见,其内鸡骨架安好。经鉴,乃“符离集贡鸡”,可见符离烧鸡已有两千年历史了。

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秦始皇统一后,即设符离县,当时符离的商业很繁荣,来了做鸡菜买卖的老张头、徒弟邵四及女儿张莉。由于当时店铺太多,生意不好做,而老张头的手艺又很一般,得不到顾客的眷顾。一段时间后,老张头的本钱赔得差不多,鸡菜店眼见开不下去了。聪明的邵四对鸡菜进行了改进。原先老张头做鸡菜,是把鸡剁碎,或红烧,或煎炒,做不出特色,因此得不到客人的青睐。邵四把鸡退了毛,从脖颈上下刀,取出嗉囊,从肛门掏出内脏,清洗后,整鸡放到油锅里炸,炸到一定程度,使得鸡外表黄灿灿的,捞出后放到卤锅里,用小火煨一夜。第二天早上再从卤锅里捞出,涂上红曲色素,改名为“红鸡”。

经这样一改,鸡菜即美又香,吸引了众多客人,生意很快火红起来。几年后,老张头死了,邵四同张莉结了婚,把店改为“邵四红鸡店”。他们扎根符离,生意越做越大。邵四做鸡菜的经验越来越多,为了赢得客户,邵四认为鸡上涂红曲不雅观,干脆把红曲去掉,直接卖黄灿灿的卤鸡,自己取名为“烧鸡”。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无数人的改进,后人就取名为“符离烧鸡”了。

现在符离烧鸡的制作过程很复杂,书上是这样记载的:选用每只重约1000克当地麻鸡10只,宰杀放血,热水烫、去毛、洗净,在靠肩的颈部直开一小口,取出嗉囊;再在肛门上边开口,取出内脏,用水洗净。然后用刀背敲断大腿骨,从肛门上边开口处把两只鸡腿交叉插入鸡腹内,再将右翅膀从宰杀的刀口处穿入,使翅膀尖从鸡嘴露出。鸡头弯回别在鸡膀下边,左膀向里别在背上,与右膀成一直线。最后将鸡腹内两只鸡爪撑开,顶住鸡腹。 将处理好的鸡挂在阴凉处,晾干水分,用毛刷蘸饴糖涂抹鸡身。涂匀后入大油锅中,炸成金黄色时捞出。 另备大锅,锅内放足水,再把砂仁、白芷、肉蔻、丁香、辛夷、元茴等13种名贵药材,装入一只纱布袋中,扎紧袋口,放入锅中,将水烧开,然后加入糖、盐,调好味,将炸好的鸡整齐地放入,用旺火烧开,撇去浮沫,稍煮5分钟后,将锅中鸡上下翻动一次,盖上锅盖,改用文火煮4至6小时,以肉烂脱骨为止。煮鸡的卤汁越老越好,老卤越用越香。

这样做出的烧鸡,不但口味好,而且具有活血通络、强身建骨、滋阴补阳等功能。目前,符离烧鸡牌子很多,老牌烧鸡有:中华烧鸡、刘老二烧鸡、王聋子烧鸡、陈广生烧鸡等;新牌烧鸡有:徽香园烧鸡、李逵烧鸡等。品牌虽多,但不尽相同之中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美味“家”肴

□ 彭天放/文

论起吃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爱。有人喜欢辛辣,特别享受那复合重口的味道,在口腔中瞬间炸裂开来的刺激感。有人喜欢初尝时无甚滋味,但越咂摸越有趣的那抹回味。还有人追求的就只是入口时或爽脆劲道或嫩滑软糯的口感。虽说是众口难调,但有一种味道,却被大多数人想念惦记,生根于心。那便是小时候的味道。

小时的味道或甜或咸,或油腻,有时还会带有些许焦香。时间变迁,妈妈的手艺也在不断进步,甚至有了自己的风格。佳肴不断变化创新,父母的爱意却是一直未变。

在我的记忆里,母亲总是想尽各种办法为我做菜。她的手艺传承于我的外婆,一言蔽之,便是不放辣的川菜。无论是圆白菜、土豆丝,还是竹笋炒肉、胡萝卜炒猪肝,妈妈的烹饪技艺就在这一道道的炒菜中练得炉火纯青。下班时,顺路买好当天的食材,回家便钻进厨房洗菜,择菜,切肉,煮饭,一个小时便可做好一桌简单却美味的家常菜肴。为了能使正在长身体的我营养均衡,妈妈还总会特意煮些简单的蛋花菜汤。保证每顿有肉、周周有鱼虾。那时的我并没有察觉这些菜有什么不一样,直到长大了,看过了别人家的菜单,才知道妈妈为着这日复一日的羹肴,倾注了不少心血与汗水。有了妈妈不计回报的付出,才有了全家人长期营养美味的“饭桌精品工程”。

妈妈的饮食智慧不仅是营养美味,还有她那随时令而变化的菜单,总能让我体会到吃的乐趣。春天,妈妈会在周末带着我去挖些马齿苋,秋天我们一起去市场买膏蟹,为那当季的头道鲜,忙得不亦乐乎。

这些年离家远游,食堂外卖不少吃,也会有不少品尝山珍海味的机会。可我最喜欢的,还是妈妈做的糊塌子,配上土豆丝,我总能吃好几张,现在想起来还会流口水。于是,每次回家,都还是想耍耍性子,假装自己是个没长大的小孩,就为了那口妈妈做的朴实饭菜。尽管母亲近几年已经不怎么做饭了,手艺有些生疏,放盐时也有些许拿捏不准。但只要我回家,她还是会精心准备,甚至花一整个下午的时间为我炖一锅肉,拿手好菜更是一一上桌,当然也有糊塌子。

我又想家了。

 

 

 

黄桥烧饼

□ 黄克义/文图

一个小镇因一样小吃而闻名全国,可谓凤毛麟角,苏中黄桥就是。而这个小吃就是黄桥烧饼。

黄桥烧饼只有巴掌大小,厚薄不盈半寸,表面撒了一层厚厚的焦黄芝麻。或是圆圆的,微甜,或是扁扁的,微咸。个个黄灿灿,如同工艺品般,极为精致。主馅是肉松、火腿、虾米、鸡丁、香肠等,外加猪油、香葱调和。外黄里软,不焦不糊,不油不腻,咬一口,香气四溢,沁人心脾,葱油渗进嘴角,满口生津。

而黄桥烧饼之所以名扬天下,蜚声中外,1949年还被用作开国大典国宴点心,是因为那场著名的黄桥决战。

1940年10月,也就是皖南事变前三个月,国民党顽固派、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为阻止新四军北上,企图在黄桥打一仗,全歼苏北境内新四军。陈毅、粟裕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以7000兵力背水一战,英勇迎击国民党3万多优势兵力。激战数日,最终以少胜多。这一战役就是黄桥决战。电影《东进序曲》《黄桥决战》都是以该战役为背景拍摄的。黄桥决战一战定乾坤,实现了新四军与八路军的胜利会师,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基础,打开了华中抗战的新局面。

黄桥决战期间,黄桥镇十多家农磨坊,六十多个烧饼炉,千家万户日夜赶做烧饼。镇外战火纷飞,镇内炉火通红,群众冒着敌人的炮火,从四面八方把烧饼送上前线,把伤员背下战场,谱写了一曲军爱民、民拥军,军民鱼水情深、同仇敌忾的壮丽凯歌。

“黄桥烧饼黄又黄哎,黄黄烧饼慰劳忙!烧饼要用热火烤哎,军队要靠老百姓帮。”《黄桥烧饼歌》就诞生于炮火硝烟中,吟诵传唱至今,成为经典红歌。黄桥烧饼的名声随着一曲《黄桥烧饼歌》远播大江南北,黄桥也跟着“母以子贵”了。

黄桥烧饼虽得名于黄桥决战,但烧饼“内容”已今非昔比,大相径庭了。七十余年前的黄桥烧饼只是一种简单的酒酵面饼,面粉用酒酵发酵,然后在草炉上加少许油,用小火烘烤成两面焦黄即成,形状如一个倒扣着的小脸盆,民间称之为涨烧饼。里面可是什么馅儿也没有,简单地在面粉里加一点点糖就算是极讲究的了。

黄桥烧饼到底源于何时,虽无文字记载,但民间流传的一个小故事,多少有些参考价值。说是清朝道光年间,如皋县知县路过黄桥,吃了一回黄桥烧饼后齿颊留香,念念不忘。如黄二地相距六十余里,这位县太爷竟不惜自掏腰包,隔三差五地派快马到黄桥购买烧饼,以饱口福。这个故事告诉后人,至少在一百五十多年前,黄桥烧饼便小有名气。

现如今,黄桥烧饼已有“中华民族小吃”“江苏食品博览会金奖”“天下第一饼”等美誉加身,其制作技艺入选省级非遗项目。“黄桥烧饼”商标与“淮安大米”“洞庭山碧螺春”等跻身江苏农产品和地理标志二十强。烧饼产业已成为黄桥镇第三产业支柱,当地人探亲访友,生日婚嫁和奠基上梁招待客人时,总是要有黄桥烧饼的。黄桥烧饼店遍布全国各地,不仅在为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贡献,而且丰富了就业渠道。

黄桥烧饼虽小,但每次品尝,总会自然而然地萌生许多联想,真个是耐人回味。

 

 

 

“朴籽粿”的情怀

□ 林卫/文图

时至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清明节,除了漫山遍野结伴而行、扫墓踏青的人们,还有一味融入舌尖的乡愁——朴籽粿。这种传统节日的“朴籽粿”情结,在潮汕人心中已深深留下烙印,成为潮汕本土的独特文化记忆。

“潮汕人,尚食粿。”“时节做时粿,时令防时病。”一年四季,众多品种的粿会分时节走进潮汕人家中,融入四季气象。这些粿品一般是白色或红色的,唯独清明节拜祖献祭的朴籽粿是绿色的。

潮汕地区有“清明食叶,端午吃药”的民谚。这药是指栀粿,而这叶就是指“朴籽粿”。

清明时节,气温转暖,雨水较多,阴湿的环境使食物变质,是肠道疾病多发季节,聪明的潮汕人注重时令饮食,早已熟知朴籽味甘甜,有清热解毒,消食去积的功效。

清明临近时,家里长辈会先摘来新鲜的朴籽叶,和水搅成绿色的汁液,将汁液混合粘米粉搅拌均匀至黏稠状,再放入少许泡打粉加盖静置1小时,倒入已经预蒸5分钟的瓷碗或锡箔杯中,大火蒸20分钟。

揭开锅盖,一股诱人扑鼻的朴籽叶浓香扑面而来。一只只饱满的“朴籽粿”口感松软,味道甘甜,如同抹茶蛋糕,勾人食欲。朴籽叶的青绿色赋予“朴籽粿”春天般的绿意,其独特香味会传遍“厝边头尾”。

你看,色泽青翠的“朴枳粿”,粿面凸起而裂开,一个个咧着嘴微笑着,像一朵朵盛开的花。

“朴籽粿”揉进了青草、阳光、雨露的味道,还有思念的味道、人情的味道、爱的味道。这味道,已经在漫长的时光中和故土、家庭以及祖祖辈辈的念旧、勤俭、勇敢、担当等情感和信念融合在一起。是滋味,是情怀,才下舌尖,又上心间。

青山隐隐,碧水迢迢。岁月有痕花不语,绿水无弦却有情。年复一年的清明霏霏细雨里,潮汕人用“朴籽粿”祭奠祖先,缅怀先人,在那股带着草木气息的香气中,品读清明的“朴籽粿”韵味,在心灵深处平添了几分思古怀今的幽微之情。

珍惜当下,方能不负无限春光,潮汕文化才得以绵延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