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报客户版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建行报客户版

走近岭南押花

发布时间:2021-04-28

 

 

 

编者按:辛丑岁始,春回大地。新聚合、新拓展、新碰撞,作为轰轰烈烈的新金融行动重要的见证者、参与者,建行大学和着春天的脚步,推出“建学文化”版面。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文化力量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影响着民族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有文化殿堂之誉的大学,有责任和义务呈现精神价值,倡导生活方式,助力文化昌明,为时代进步提供精神动力,为民族集体人格养成提供精神滋养。“建学文化”静候来自五湖四海的声音和力量,以宏观的视野和微观的聚焦呈现时代的蔚然大观,谛听生活的细水微澜,体会文化与时代、生活相互赐予的崇高、善美与活力,在不同内容、不同思维、不同传播方式的相异与互补中,呈现出文化世界更为丰富、立体的样貌。

 

 

《金陵十二钗》

尺寸:60×110cm

主要花材:蝴蝶兰,睡莲花,大丽花,玫瑰花

 

《仕女图》

  1999年昆明世博会金奖作品

  尺寸:32×42cm

  主要花材:大红花,剑兰,杜鹃花

 

《印象世外桃源 二》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银奖

尺寸:40x50cm

主要花材:葡萄叶,大王椰,非洲菊

 

《岁寒三友 梅 竹 松》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特等奖

尺寸:80X220cmX3幅

主要花材:竹叶,松叶,梅花枝,铁线蕨

 

《夏》

  2019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银奖

  尺寸:40x80cm

  主要花材:荷叶,睡莲花,金莲叶,绣球花

 

建行大学校徽押花作品

  主要花材:蓝绣球

 

本版图片:傅庆军

 

 

云想衣裳花想容  天工妙手拈春风

□ 杜红升 赵艺伟 莫亚赟/文

花开花谢,云卷云舒。大自然的美总是震撼人心而又稍纵易逝。花开的美丽让人惊叹,如何凝固这份美丽,留住光阴的脚步,是无数人的期待。岭南押花艺术,囊括了传统植物粘贴工艺、结合当代创意,选取各种天然植物花卉,经脱水处理,依其天然形态、纹脉和色泽,设计拼贴,真空装裱,将大自然的灵气和美丽长久定格。

2017年,这门传统手工技艺“化身”岭南押花进入国人视线,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值得庆幸的是,此工艺在岭南押花艺术项目传承人傅庆军手中再放华彩。

押花的前世今生

据记载,押花工艺源于西方,远在公元前三世纪古埃及托勒密王朝已现身影。欧洲工业革命后,押花随即进入欧洲人的视野。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曾痴迷于此,并在王子洗礼的邀请函设计上加入此元素,这股风潮席卷了当时的上流社交圈。

也有人认为,押花艺术在中国古代早已存在。押花艺术在我国的历史,可以总结为始于秦汉、盛于唐宋,往往是以生活起居和女子装饰、传统节事摆品的制作和文人即兴创作等形式呈现。由于古代缺乏有效的保存手段,押花艺术作品不易保存,现今考古发掘中已难找到实物。

但在诸多文献记载中,劳动人民将植物用于装饰的记载屡见不鲜,且与人们的劳动生活、社会习俗密切相关,传承者以劳动妇女居多。追至秦汉时期的花钿,就是古代女子用来贴在两鬓、眉间或面颊上的花朵形装饰物。

到了唐朝,伴随中药炮制方法的进步,植物保存时间相对长久,押花工艺的传播也达到了鼎盛时期。唐代刘恂的《岭表录异》卷中有述“鹤子草,蔓生也……南人云是媚草,采之曝干,已代面靥”,记述的就是将植物制作面靥的过程。

除此之外,押花工艺在簪花习俗上也有所体现。簪花之俗起源于民间,最早在汉代有记载,后传入宫廷;人们将鲜花采摘下来,佩戴在发髻上。簪花工艺在唐朝发展迅速,花色种类大大丰富,从过去的茉莉、菊、梅、石榴等,发展到无花不簪,莲花、樱桃花、碧藕花、玫瑰、杏花、子月花群芳荟萃。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虽负担者亦然。”簪花工艺在宋朝达到鼎盛,女子配合季节在发髻上佩戴花朵,随之出现应季采摘收藏、冬天佩戴干花的风俗。杨万里诗有:“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此时男子对簪花也颇为青睐,成为社会制度礼仪的符号。

明朝时期,植物保存技术进一步成熟。此时期出现了植物制作工艺品的大发展,广泛将瓜籽、白米、灯芯、通草、稻秆、刨花、豆类等应用于工艺制作,甚至将中药切片作为原料,进行粘贴造型。清朝出现菩提叶制作的菩提纱画。

近代以来,植物标本进入工艺品创作范畴,押花艺术作为一项系统流派发展,创作技艺亦有精进,工艺画相继成熟,各地将当地特有的盛产植物作为素材来源,例如棉花画、通草堆画、各类树皮贴画、葫芦贴画、羽毛画、芦苇画和木蕊画等。

岭南地区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押花艺术的充分发展提供了优渥土壤:气候温和湿润,适宜植物生长,加之岭南人对植物保存技艺独有研究。20世纪中叶,借助现代科学保存手段,承袭岭南民间植物晒干、古法处理和粘贴的经验,发展出岭南押花艺术体系。

她为押花痴狂

带领岭南押花走向世界,不得不提及项目传承人傅庆军。其作品曾获19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系列金奖等七十余项国内外奖项,她被广州市评为“传承文化100双手”。

建行大学的“岭南押花之旅”邂逅了年愈花甲的傅庆军。听完她的生平介绍,不得不为她的“痴狂”触动。从小就喜欢手工的她,对新奇的东西很着迷。长大后进入部队成为一名英姿飒爽的女兵,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神枪手本领,在第一军医大学从业于内科医师。部队转业后,因一次家庭聚会,与押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兴趣的驱动下,傅庆军师承梁承愈,走上了学习押花之路。

选取脱水处理后的天然植物花卉,经过精心设计、匠心拼贴、真空装裱,长久定格大自然的灵性和美丽。

傅庆军认为本来就很美的东西,刻意去雕饰反而失去了原来的韵味,主张直接利用植物的纹络制作作品,不对植物进行过多的修剪。花蕊做成儿童玩耍的小蜗牛、跳舞兰的其中一小片做成小鱼、姜花做成昂首的天鹅、小草做成直立的高塔,体现在名为《秋游图》(又名《多种植物天然形态构成人物百态押花画卷》)的作品中。

这幅灵感来源于梦中的作品,源于傅庆军的“魂牵梦绕”。因她梦见自己在公园游玩,里面行走的人都是植物花卉,醒来后,她立刻把梦中情景画成了草图。整整两个月,她挑选209种天然植物花卉,押贴成了一个人山人海的大自然公园,里面有222个不同形态的人物或动物,画卷长达近6米。

押花艺术已把植物升华成为一种文化,它将天然植物与人文景观融合一体,演绎成一种意境、一种韵味。它与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有着共同点,但其独特却非画笔所能替代,制作前受客观花材的限制,制作中发挥无限主观想象,成品后更有真实感。在傅庆军眼中,人生的经历就如押花的制作过程一般。正因为每片植物形态都不同,所以制作的画面形神无一相同,会让制作者心怀期待地随机巧妙利用材料。大自然用其宽广的胸怀,为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创意和享之不尽的精神乐趣。坎坷、失败与心酸是人生的一部分,但只要不忘初心,怀揣希望,终能让心中所爱焕发光彩,三十多年的坚守已让押花融入了傅庆军的血液。

很快,傅庆军意识到,她对押花的痴狂不应仅停留在个人爱好的层面,还应该把押花艺术推向社会大众。1991年,傅庆军及其团队成立“真朴苑押花艺术工作室”,创造性地运用真空覆膜技术,使押花作品的保存时间可长达三十年之久。

市场化探索的路是一波三折的,傅庆军经历了很多次“空欢喜”。多年前一位韩国客人,曾拿着一幅押花画辗转三年找到傅庆军的公司,据客人说是三年前在一次展会买到,后来便一直在寻找画的供应商。当时客人还信心满满地说:“以后我们合作赚来的钱可以在这里盖房子了!”这个机遇让傅庆军很激动:坚持了那么久,终于看到了一丝市场希望。只可惜天不逢时,那一次刚好遇上韩国金融风暴,市场机遇就这样流失了。还有一次,有一个欧洲手袋企业想让傅庆军将押花做在手袋上,当他们把成千上万个押花手袋大样发往世界各地时,因北欧寒冷的天气令加工后的树脂材料出现裂痕,合作不得不终止。这位老板也曾预言,可以很快在这里盖大楼了,然而却仍是一场白日梦。全球十大皮包品牌之一的企业也曾找傅庆军合作皮包设计,但由于押花部分工艺与皮革材质无法很好融合,最终还是空欢喜一场。

找不到市场突破口的傅庆军只能咬着牙踽踽独行——做不了量产的商品,那就为艺术而传承。

盛放“花样年华”

傅庆军说,之前她对押花艺术价值的理解还只停留在天然和美丽上,直到聆听了台湾著名学者蒋勋先生关于美学的精彩演讲,才顿悟到押花是把生命的灿烂通过艺术加以延续,即将终结的生命又在此重生。押花艺术的美学欣赏不仅是感官的享受,更是心灵的呼唤。

“黛玉葬花”虽留住了落花,却保不住美色;摄影和绘画,能留住的也只是花的倩影;仿真工艺虽栩栩如生,却终究不是真的。押花艺术不仅能让鲜花短暂的美丽长驻人间,而且天然的形态和巧妙的组合,让艺术以创新的姿态定格。

傅庆军还把押花与其他工艺整合,如与蝴蝶画结合,构成蝶翅押花画;与木艺结合,成为押花屏风等。中国工艺美术学会理事刘文先生曾评论道:“作品《押花屏风》将押花演绎到屏风上,给传统的工艺品赋予了新的内涵。”以花草植物为辅,主观想象力为主,亲手去完成一幅幅山水田园押花画,会让人有种置身于山野田园的错觉,在时光的流淌中慢慢感受大自然中的一抹流云、一片蓝天。在手工制作艺术中让心灵找到一种平衡,一种乐趣。在艺术欣赏、提高文化品位之余,还能陶冶制作人的情操,缓解忙碌工作中的紧张情绪。

非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精髓;非遗传承,关乎文化自信、民族自信。悠闲从容,是古羊城的节奏,往来熙攘,是新广州的步履。押花艺术,汇聚民间艺术之精华,令真情化身的美丽鲜花变短暂为长久,让落叶化腐朽为神奇,激情诠释着人间情感的真挚和永恒。

面对非遗文化的未来,傅庆军自信地说:乘当下中国文化振兴之势,悠久的中国传统技艺结合新兴市场,押花艺术必将迎来灿烂的明天。

 

 

 

匠人至“灵”

□ 莫亚赟/文

初入广州,被随处可见的绿意盈满双眼,耳旁不时飘进的粤语带着独特的九韵六声,比普通话多了些许韵声的抑扬错落,让人不由想起粤语歌的风情与韵味。落地便被餐前的煨汤暖足了心胃、惊艳了舌尖,让人不觉对这趟花城之旅充满期待。

花城记忆

有幸得见诗人张籍曾描绘冬季仍有花草的奇景:“海花蛮草连冬有,行处无家不满园。”气候暖,雨水足,日照长,适宜花草植被生长,加之岭南人爱种花、插花、戴花,家家屋前屋后和室内都摆满了花,人人皆“彩缕穿花”,作为全国最大的花卉主产区,其花卉贸易居全国第一,“花城”之名应声而来。

广州人日常喜爱种花买花、节日里赏花赠花。年年花市兴旺,每到除夕前夕,数里长街的迎春花市,吐艳争芳、人潮涌动,将鲜花里的美好寓意尽数带回家讨个来年好彩头。 “花城”美誉名副其实。

花赋予花城广州,乃至广州人的独特标签便是热爱。爱花又是爱美,也是爱环境;爱花的人懂得美,懂得美的人更懂得生活。

手上春秋

在花都邂逅押花并不意外。押花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匠心独具之处就在于选取天然植物花卉,经脱水处理,依其天然形态、纹脉和色泽,精心设计、真空装裱,将大自然的灵性和美丽长久定格。

与岭南押花结缘于此次广州之旅,“真朴苑”这个名字就足以让人心驰神往。初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真朴苑”创始人傅庆军女士,得以亲身领略这源自大自然的妙义。浓郁的生活气息,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将花花草草融入点滴,一花一草结识自然、点缀生活。沐浴在花草的世界,捕捉片刻的诗意,心中方能了悟“冬日看春花,夏日看冬草”的弥足珍贵。

同样的花材经一番摆弄,想象力徜徉其中,静心于与自然共鸣的隽永。将不同的花材用于创作卡片、蜡烛、装饰画,恰逢当下的心灵舒压之需,如同在画板寻找另外一个自我,用思维赋予花儿永恒的艺术生命,让创意之花永远盛开。

追根溯源,这种植物粘贴技艺在中国已有千年历史。只因原生态花卉难保存,也许是上苍有意保留了这样一块既特别贴近生活又圣洁高雅之地,这片处女地没有条条框框,没有标准,更没有官话,只有自然想象发展的空间!创新之于押花艺术来说,不仅没有桎梏,更是如鱼得水,可谓是传统向现代跨界延伸的艺术。

初心不移

傅庆军与预想中侍弄花草的娇弱女子形象不同,名字中的“军”字与她早年军医的经历不谋而合,果敢坚毅的面庞里更多的是对心中热爱的笃定。

人生中不停跨界,直至坚持所爱,让更多的人看见传统工艺之美,这一路的艰涩苦楚她咬牙挺过。傅庆军最早接触押花是在1991年,初见押花作品,令从小就喜欢手工的她一见钟情,便开始自己摸索着学习;不久后,她竟辞掉工作,一心投入押花创作。

植物标本过不久就会变色,而押花画一般可保存20年,画面造型也蕴含着艺术家的创作。精选的新鲜花草脱水后,依其天然形态、纹脉、色泽,粘贴成各种图案画面,然后经真空覆膜或密封等处理,以保持其真实的质感和防腐防污,最后制成画或各种工艺品,画面造型蕴含着独特的创作构思。即使同样一组花材,在不同的人手上也能组合成千变万化的画面。

拿起熟悉的工具时,傅庆军难掩兴奋之情。“一个细节不对,整体就有区别,自己想重复都不行。”据介绍,她与人合作的《秋游图》使用了209种不同类型的植物,里面的人物、动物加起来多达222个。

交谈中,谈及当年的“拓荒之旅”,她不禁感慨:押花画是将凄冷的落红收进纸上,无疑是将一种自然的、易逝的美永远存留了起来,非常容易与其他工艺结合。屏风、镜子、包、钥匙扣、蜡烛等都是很好的载体。下海早期,傅庆军做过上百种产品的尝试,但由于没有核心客户群,市场也就做不大。“当初只是爱好,没想到会这么苦。”家人不时劝她放弃,但她不服输,“这东西落到我肩上,就一定要完成。”

她经常会和古老民间艺术的著名艺人交流请教。但她清楚,押花画作为一门“新”工艺,不可能像一些传统工艺一样进行小作坊经营,应该拥有更广阔的认知度。之后,营销和管理占据了她大量的精力,妨碍了她的艺术创作。但一回到熟悉的工作台,她又迅速沉浸到自己的创作空间。

神采飞扬的瞬间,一如她刚触碰花叶时的倾心与热爱。讲解作品的细节时全情投入,收获参观者的赞誉,她的脸上竟有一丝羞涩,但目光坚定。

源于个人独特的创作底色,傅庆军作品画面中呈现出内敛、素净之气,颇有中式押花画的味道,素材铺设间透出的意境、内涵、线条、色彩淡雅细密,一如她性格中的坚韧与跳脱。

“生活中我是个平淡的人,然而看了我押花作品的人都说我很浪漫。也许,是因为我倾注了所有的热情吧!”

人杰地灵

一方水土育一方人,背山面海的地理环境,使得岭南的社会生产活动多以海洋为舞台而展开。在向外拓展的同时,在原有的空间内精雕细琢:农作物高产发达,村落密集紧凑,学风浓厚、人才辈出,足以管窥岭南人“精明、务实”的性格特征。

和傅庆军一样,岭南大地孕育出的儿女勇于创新、坚韧不拔、勇于外拓,对环境极强的适应性和聪明灵活的头脑令他们在众多行业中颇有建树,也因此被称为东方的“犹太人”。这片沃土也因此独领改革开放经济的大潮。

1991年重生于广州“真朴苑”的岭南押花技艺,历经坎坷逐渐摸索出自身独特的市场化道路。“写意押花画”浸润着广东地界泥土的“灵气”,在傅庆军的手中焕发活力,也唤醒了都市人关于大自然的回忆。

采访结束前欣喜得知,“真朴苑”又接到了押花课程体验的邀约,此次活动是附近某小学发起的名为“留住记忆”的传统文化体验课程。傅庆军和她的团队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忙碌,准备花材、收拾场地,“受众是孩子的体验课程,我们基本都是亏本在做,即使这样我也愿意与小朋友们接触,孩子们的思维是无限的,手艺的传承就是让‘美好’在幼小的心灵播下种子!”

前不久,建行大学大湾区金融创新学院为员工放松身心,组织员工亲临“非遗岭南押花DIY体验课程”现场。学员们在轻松缓适中感受美的熏陶,于拈花间隙感受自然的灵气。

建行大学校徽图样在傅庆军老师之手下跃然纸上,浸透过创意与自然灵气的蓝色花瓣,为学员们续满前行的力量,让我们在押花的芬芳中奔赴新的征程。

(大湾区金融创新学院对专访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