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媒体集萃

《金融时报》:凸显专业优势承担社会责任 中德住房储蓄银行创新保障性住房金融服务侧记

发布时间:2010-06-28

近日,中德住房储蓄银行的两笔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又发放至承建企业的账户,这是中德银行自2008年底至今发放的第30笔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中德银行是一家专业经营住房信贷业务的商业银行。

该行在2008年底在天津市政府和中国建设银行的支持下启动了保障房信贷业务的创新探索,将中低收入群体和从事保障房建设的开发企业作为该行的重点服务对象。

200812月至今,中德银行已累计发放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30笔,发放额度24.1 6亿元;累计发放保障性住房个人贷款3.4亿元,帮助了1738户中低收入群众圆了筑家之梦

专注——打造民生品牌

中德银行于2008年底专门为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和消费设计了个人保障类住房贷款和保障性住房开发贷款产品,天津市政府给予该类产品贷款贴息及财政补助优惠。通过政银合作,降低了中低收入居民和保障房建设企业的融资成本。据了解,中德银行个人保障类住房贷款客户实际承担的贷款利率最低仅为基准利率的60%

中德银行创新保障性住房金融业务,始终得到了控股母公司——中国建设银行的重视和支持。作为国有控股且住房金融处于国内同业领先地位的金融机构,建行对住房保障这一基本民生问题高度重视。2008年初,建行董事长兼中德银行董事长郭树清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提出,住房保障必须实行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的基本制度。对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保障,既要有政府积极作为,又需要市场良好运转,既需要投入一定数量的公共资源,又需要充分发挥商业化运作机构的作用,引导配置好巨大的市场资源。并提议,将中德银行改革重组为专业住房信贷银行,在全国首家试点保障性住房金融创新。就这样,2008年底,一套全新的住房融资模式和一家专业的住房信贷银行应运而生。

转型以来,中德银行信贷资产规模增长迅速,其中保障性住房贷款业务占比超过60%,保障房开发贷款余额更占到该行全部开发贷款的86%。保障房金融创新产品得到了市场的广泛认可,仅2010年一季度就发放个人保障类住房贷款1.1亿元,帮助了近600户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了住房问题,投放额在天津市市场占比已达62%,截至目前,业务量仍逐月攀升;2009年该行经济适用住房开发贷款当地新增市场占比达到96.07%,并通过开展业务创新,成功为天津市租赁型经济适用房建设发放第一笔开发贷款。无论是保障房开发建设还是中低收入居民购房融资,中德银行都当之无愧地担当了主角。

专业——彰显产品优势

怎样才能达到合同的配贷要求呢?”我最快需要多长时间能够使用这份合同的贷款呢?”我如果不能每月都按推荐的额度进行存款,行不行?”最近,客户经理小王经常接到这样的咨询电话。原来,中德银行依托住房储蓄与个人住房贷款业务结合,创新推出的省息贷资金增值计划得到了客户的热情响应。

中德银行不仅以自身保障性住房信贷产品为载体,使政府的优惠政策能够惠及更多中低收入居民,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将住房储蓄产品与个人住房贷款产品的有机组合,把个人住房贷款的即期消费优势与住房储蓄的信用约束机制、利率风险管理优势结合起来,形成相对普通按揭产品的比较优势。

如何充分发挥住房储蓄先存后贷、低存低贷、固定利率、政府奖励的产品特色,配合转型后开办的个人住房贷款产品,设计出更好的、能够进一步降低中低收入群体购房融资成本的全新产品成了中德人面临的又一课题。省息贷资金增值计划就是该行专门为此研发的新型住房信贷模式:省息贷是在为客户提供商业按揭贷款的同时,为客户量身定制住房信贷理财计划,推荐符合客户需求的住房储蓄产品,帮助客户在不增加还款压力的前提下,达到未来锁定利率风险、减轻利息负担的目的。

中德银行现已成功将这一模式运用于保障房金融服务,在进一步减轻中低收入居民利息负担的同时帮助其进行利率风险的管理。中德银行住房信贷理财管家的专业形象已渐渐扎根在客户心中。

创新——有效防范风险

保障性住房的目标客户群体是中低收入家庭,决定了保障性住房金融业务具有其特殊性,特别是个人客户,具有贷款单笔金额低、客户收入不确定性大、资信调查成本高等特点。中德银行结合服务中低收入群体的实践,积极建立中低收入居民购房融资样本数据库,深入研究该类客户特征。在符合监管规定的前提下,努力打造适合这一业务要求和客户特征的信贷服务流程、客户识别标准及风险管控机制,力争在严控风险的前提下,实现高效服务。

中德银行公司金融部负责人介绍,保障性住房价格比较低廉,广受市场欢迎,销售前景较为乐观,更为重要的是保障房销售往往采取定向安置、政府回购等方式,有效锁定了市场销售风险。

银行商业运作和政府扶持相结合是保障房金融体系运转的重要保障。中德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政府为保障性住房金融产品提供政策补贴,调动起多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了政府、银行、企业、居民多方共赢的局面。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00626/024081838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