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媒体集萃

《中国金融》:张建国:银行业“走出去”面临历史机遇与挑战

发布时间:2011-12-06

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波及全球,重创了发达国家银行业,欧美经济至今尚未走出阴影。而包括中国建设银行在内的我国银行业,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展现出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一跃跨入世界先进银行行列,国际形象大幅提升。当前,世界经济的分化调整和银行业的整顿重组既为我国银行业改革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也提供了“走出去”的良好机遇。

“乘风破浪会有时”:诸多利好,值得珍惜

当前我国银行发展海外业务,有政策支持,有空间,有潜力,也有条件。

一是国家战略鼓励。中央“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到境外投资合作;发展海外工程承包,扩大农业国际合作,深化国际能源资源互利合作,积极开展有利于改善当地民生的项目合作;逐步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和跨国金融机构,提高国际化经营水平;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作用。这些将为我国银行业发展国际业务提供广阔的平台和市场。

二是服务需求支持。目前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走出国门,要求银行提供境内外一体化的优质金融服务。截至2010年底,我国共在境外设立了1.3万多家对外直接投资企业,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达2620亿美元。企业跨国经营活动的蓬勃发展,要求银行提供高效、优质、全面的跨境金融服务。我国居民出境旅游探亲、留学经商等日趋频繁,对转账支付、消费信贷、信用卡刷卡等跨境金融服务的需求也随之大幅增长。历史上日本和西方跨国银行的蓬勃发展,正是通过为本国跨国企业提供金融支持而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我国银行顺应客户需求, “走出去”正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

三是国际形势有利。金融危机后,许多外国金融机构为走出困境,采取出售资产及其他方式补充资本,为我国银行通过并购方式拓展海外机构网络提供了较好机会。近来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升温,2011年10月26日欧盟峰会通过了一项应急计划:要求银行在2012年6月底前将资本金比率提高到9%。欧洲70家大型银行资本金水平将提高1060亿欧元(合1470亿美元)。最近国际金融稳定委员会公布了29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名单,更使相关欧美银行面临充实资本的压力。欧洲的银行资本金不足,需要注资,目前的价格估值也比较低,我国银行可考虑条件较好时向欧洲的银行注资收购。

四是拓展机会适宜。金融危机背景下一些国家和地区为稳定金融体系放宽了市场准入标准,为增设机构和发展业务提供了相对宽松的外部条件。近年我国银行业监管的质量明显提升,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监管体系和方法,确立了“管法人、管风险、管内控、提高透明度”的监管理念,按照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逐步构建了以资本监管为基础的银行业审慎监管框架,并完善了反洗钱的制度法规。我国银行业监管加快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得到国际银行监管当局的充分认可,有利于银行顺利通过海外市场准入审批。

五是自身实力具备。我国银行业有能力支持国际业务的进一步发展。从资产规模看,截至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资产规模达到95.3万亿元,其中大型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占比分别达到49.2%和15.6%。从资产质量看,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降至1.13%,主要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达到217.7%。从资本充足率看,我国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2010年底提升至12.16%。从盈利水平看,2010年我国银行业税后利润达到8991亿元,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和资本收益率分别达到1.03%和17.5%。我国银行业业务发展持续良好,管理水平提升,综合实力增强,为海外业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与保障。

伴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的进程,我国银行业在经历“股改上市”后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通过设立代表处、设立分行、收购、参股等方式实施境外机构布局战略。截至2010年底,包括建设银行在内的5家大型商业银行在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共设有89家一级境外营业性机构,收购(或)参股10家境外机构。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经历了境外设立机构与收购兼并的成败得失,我国银行海外业务在客户、人员、经营、管理、制度以及IT系统等方面都有了一定基础,积累了一定的管理海外分行、子公司的经验。现在我国银行业可以更加深入地思考海外战略,讨论利用“天时、地利、人和”之机加快发展的问题。

“雄关漫道真如铁”:多重挑战,需要关注

我国银行业要跟上发展大趋势,抓住机遇,用好有利条件推进海外发展。同时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海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是全球经济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和复杂性大幅增加。金融危机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但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发酵。欧美经济复苏缓慢且艰难。深受高失业率困扰。由于房地产投资需求在2002-2006年被过度透支,目前难以成为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金融危机发生后的刺激政策,透支了未来的增长潜力,新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空间有限,在使用过程中也存在非常大的政治困难。而新兴市场国家大多面临遏制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维持经济较快增长的挑战。海外经济体增长乏力会使得我国银行营业收入增长受到制约,金融危机的后续影响和复苏不稳定会使得不良贷款率有所上升。

二是欧美主权债务问题高悬,全球金融体系仍显脆弱。近期由于深受主权债务危机困扰,全球金融市场跌宕起伏。2011年7月下旬至8月上旬,美国道琼斯指数猛烈下跌了16%,其间一个标志性的冲击事件就是:国际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准普尔下调美国主权信用评级。10月初,法国和比利时合资银行德夏银行因流动性短缺和经营困难遭到拆解,成为欧债危机升温以来第一家接受政府援助的欧洲大银行。10月31日,世界最大的期货交易商全球曼氏金融控股公司申请破产保护,该公司因持有巨量欧债风险敞口而倒下。这是欧债危机造成美国金融机构破产的首起案例,标志着欧债危机已经入侵美国金融体系。目前欧债危机仍然悬而未决,金融市场可能将反复出现动荡。银行业流动性风险上升,交易、投资和资产管理业务易受冲击。我国银行业海外机构也相对更容易直接受到影响。

三是国际环境依然存在众多不稳定因素。政治动荡、军事冲突、社会冲突和恐怖袭击依然是较为突出的风险因素。例如,2011年1月下旬以来,中东、北非多个国家发生持续政治动荡甚至引发战争。金融危机促使旧的世界政治格局加快调整,西方“中国威胁论”抬头,而未来仍然存在能源资源争夺、地缘政治紧张、文化碰撞加剧、贫富分化严重、种族矛盾激化等错综复杂的不稳定因素。这些都将对我国银行业的海外经营构成挑战,需做好国别风险管理工作,对境外环境和投资制度、政策以及“走出去”可能的文化冲突进行准确而详细的了解分析。

四是发达国家银行业已不再是“朝阳产业”。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市场,银行业似乎在走下坡路。传统银行业本质上是工业经济的核心,不是现代知识经济的核心。工业时代要求大量的资本投入,比如机器、设备、厂房、道路之类。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要较快发展,有没有创意是最主要的,有没有新的商业模式是最根本的。这是我国银行业“走出去”值得思索的一个深层次问题。

五是目前我国大多数银行尚未充分拥有全球大规模运营所要求的管理能力。如果考虑不周,缺乏良好设计,即使我国银行业并购了美国、欧洲的大银行,由于自身管控能力有限并缺乏整合经验,可能过了几年以后,这些机构将会难以避免地变成负担或损失。必须充分认识并购的风险。即便是美国、欧洲之内的大公司、大银行兼并,最后整合成功的比率也非常低。那还是在同一种文化、同样的人种、同一种语言、同样的习俗、互相比较了解的情况下。我国银行去美国和欧洲进行大规模的兼并要实现平稳地融合,充满挑战。

“稳健驶得万年船”: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当前欧美银行业仍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我国银行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强化海外机构风险管理。海外业务越是发展,越要绷紧风险管理这根弦。

一是积极化解存量风险。近年来我国银行业海外业务发展较快,但由于金融危机影响加上自身管理能力欠缺、经验不足,留下了一些风险隐患和问题。例如,一些分行先后集中出现不良,要切实加强贷后管理,多方面掌握客户经营情况和财务信息,加大贷后重检力度,在切实化解存量风险的同时,防范新的风险发生。

二是外部环境事件频发、复杂多变,须加强对重大事件及相关机构的动态监测,及时预警,增强防范,并建立由总行多个相关部门组成的危机应急小组和工作机制。当前欧美主权债务问题仍较突出,银行风险管理部门应关注相关债券价格下跌风险,动态调整投资策略,关注国家和交易对手风险,加强限额监控和调整,防范新的垫款风险和声誉风险。授信管理部门应注重从产品的期限结构调整和客户的主动选择上控制风险;海外机构在拓展客户方面要加强与总行及国内分行的沟通,对于客户的境内外授信风险偏好应尽量统一。金融市场部门应强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2011年以来,国际市场股票和债券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市场对于人民币汇率的未来走势也存在不同看法,要加强研判,密切关注市场风险。我国银行衍生产品以代客交易为主,对于海外分行持有的国外交易对手债券要着重关注到期归还问题。

三是适时采取措施并有效加强海外风险基础管理。一方面,面对海外业务风险上升的局面,我国银行应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如严控跨区域贷款、债券投资管理统一上收总行、增加外派风险管理人员、制定海外风险政策底线等。另一方面,我国银行要切实加强海外风险基础管理。可考虑结合新资本协议在境外的实施,加快风险管理架构改革。按照统一管理和“一行一策”有机结合的原则,搭建全面风险管理架构,将境内成熟、科学的管理机制、制度、流程和技术工具延伸运用到海外机构,形成风险偏好统一、内部管控有力、属地监管达标、市场反应灵敏的海外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四是各海外机构必须依法合规经营。海外机构的任何违法违规事件,都可能会对全行,乃至我国其他金融同业产生不良影响,因此依法合规经营显得尤为重要。海外机构应始终坚持积极稳妥的发展方针,把风险控制放在首位,不销售任何不了解的产品,不参与过度复杂的交易,避免引起法律诉讼和损失。

“无限风光在险峰”:注重策略,持续发展

海外发展任重道远,我国各银行应完善战略,“谋定而后动”,坚定信心,稳步发展。

立足自身发展。金融业在中国是朝阳产业,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例如,当前县域地区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农村金融服务跟不上,银行在这些地区的发展潜力挺大。商业银行的本质是提供服务,从成本方面考虑,不必“舍近求远”。我国银行应优先考虑在本土作大作强,在此基础上提高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合理分散风险。

采取“跟随”的基本策略。“跟随”就是通过优质服务紧紧抓住和扩大境内外客户,目前主要是“走出去”的国内重点企业。我国银行业当前“走出去”总体上还是应以“跟随”为主导、以境内外联动业务为基础,优先把结算清算、贸易融资、客户存款等基础性业务发展起来,再争取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综合跨境服务方案。在落实好“跟随”的基本策略,满足国内联动需求的基础上,银行可以分别对待,有选择、有条件、有步骤地发展一些当地优质客户和重要业务,根据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和客户服务能力适度开展本土化经营。

抓住人民币业务商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步伐加快,境外人民币客户群体日益庞大,人民币业务迅速增长,例如,2010年全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5063亿元,是2009年的141倍,而2011年预计将达1.5-2万亿元。我国银行应注重发展人民币结算、贸易融资、担保等产品,并为客户提供其他币种的配套产品与服务,形成在当地市场的比较优势,打造新的海外业务增长点和竞争力。香港地区通常是我国银行海外业务发展的桥头堡和重要枢纽。跨境人民币业务目前的主要机会在香港,我国银行在港机构应努力抓住机遇,充分利用香港等海外的平台去推动国际业务较快发展。

适时并购。欧美发达国家银行的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并为自救而采取低价出售子公司等举措。在审慎研究的前提下,我国银行可考虑择机并购,以利用并购目标的现有网络和客户基础迅速融入当地市场,并减少和规避目标市场国针对外资银行经营设置的种种壁垒,顺利地在当地开展多元化经营。我国银行入股海外银行,一要对自身的有机整合管理能力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估;二要考虑入股后是否发挥互补效应,以股权纽带促进战略合作,明显促进国内业务发展和海外业务拓展,并能够增加有关经验和知识等;三要在并购时机和技术的把握上使价格与风险达到合理水平。

注重“稳健”发展。在海外发展地域选择上,首先,我国银行要考虑“跟随”主流客户。其次,我国银行要优先考虑和中国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亚洲、太平洋地区。再次,我国银行要重点考虑国际金融中心,比如伦敦、纽约。这样的地域选择其对银行提高服务和技术、获得经验与信息等多有帮助。最后,我国银行可考虑在发展迅速的其他新兴市场国家布局。非洲等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与我国的合作日益紧密,但大多数国家经济不发达,国家风险较大,在当地开展国际化经营须更加谨慎。

海外机构设立形式可以有多种选择,我国银行要因时因地制宜;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要简单攀比同业;要有自己独立的分析思考,不要一哄而起,随波逐流;要做到积极、稳妥、谨慎地发展。条件成熟的银行可自建渠道,而其他银行利用国外银行的渠道也不失为全球化经营的一种良策。

加大对海外机构和业务的“人、财、物”支持和管理制度建设。一是加快推进海外人才队伍建设。当前我国银行海外人才较为缺少、培养任务艰巨,而需求非常迫切,银行必须高度重视,建立和完善海外人才培养、激励、考核机制。我国银行还可考虑利用欧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稀缺人才。

二是适当加大对海外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一方面,可考虑在确保及时高效以及资金价格优于总行的前提下,适度提高海外分行从当地拆入资金的额度;另一方面,总行也应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对海外机构的资金支持力度。

三是大力推进海外信息系统建设。目前我国银行海外信息系统建设大多较为薄弱和滞后,明显制约海外机构业务发展、管理能力提升以及境内外联动深化,需大力加强。

四是努力建立适合海外发展的机制,统一管理与“一行一策”有机结合。我国银行可考虑有步骤地把境内成熟、科学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度、流程和办法有效地运用到海外机构去,加强统一管理。同时,依据当地法律和监管规定、当地文化、习俗和社会认知以及当地市场和业务的发展,较为灵活地实行“一行一策”,促进各海外机构和业务积极、稳健、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