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媒体集萃

《中国金融家》:国内最佳、国际一流--建行迈向发展新目标

发布时间:2012-12-19

“建设银行上市7年,已经创造了2个建设银行。”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用这样一组数字描述了该行多年的发展成就。10年改革发展,中国银行业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变化。作为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也历经凤凰涅槃式的改革,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洗礼中迅速崛起,从过去被外界认为“技术上已经破产”的银行,成长为今天在世界500强排名第77位的大银行,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金融史上的奇迹。

整体实力大幅提升

紧随中国金融体制变革趋势,建设银行始终走在中国银行业改革的最前列,先后实现了从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从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两次历史性飞跃。

2003年,国务院决定将建设银行作为实施股份制改造的试点银行之一,拉开了建设银行股改上市的大幕。2005年10月27日,建设银行在香港挂牌上市,成为四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中首家上市的银行。两年后,建设银行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随着H股和A股的先后发行上市,建设银行实现了从国有商业银行向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历史性飞跃。  股改上市后,建设银行实施经营转型,实现了几个重大转变:大力发展零售业务,向批发与零售业务并重转变;全面调整产品和服务结构,向传统与新兴业务并重转变;努力改进盈利模式,向利差与非利差并重转变;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向多功能银行转变;加快拓展海外业务,向国际化银行转变。今天的建设银行已经成长为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银行。

用数字体现出来的发展成就令人惊喜。截至2012年6月末,建设银行资产规模达到13.51万亿元,是上市前的近3倍;不良贷款率1.00%,比2005年末下降2.84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达到13.82%,核心资本充足率为11.19%,分别较上年末上升0.14和0.22个百分点;年化平均资产回报率达到1.65%,平均股本回报率达到24.56%,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据内部测算,上市以来建设银行对国家的贡献超过10200亿元,其中累计上缴税收3200多亿元,国有股分红1700多亿元,国有股权市值增加4400多亿元。

显然,股改后的建设银行已发展成当前资产规模排位、市值均居全球银行前列的大型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和资产质量在国内银行业名列前茅,主要财务指标在全球同业居于领先地位。

坚守稳健经营之道

在《财富》今年公布的全球500强排行榜中,位列第77位;在英国《银行家》杂志2012年“世界银行1000强”排名中位列第6位——无疑,建设银行稳健经营的企业形象再次得到了国际权威机构的充分肯定。

股改上市以来,抗风险能力成为建设银行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建设银行一直保持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通过不断优化风险管理体制机制、完善风险政策体系、调整信贷结构,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资产质量和经营业绩在大型银行中位居前列。截至2012年9月末,建设银行不良贷款率基本维持了二季度末1%的水平,较上年末下降0.09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略升1个百分点至262.9%。

2008年至今,建设银行始终将信贷结构调整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行业、区域、客户、产品等维度进一步细化“进、保、控、压、退”信贷政策要求,统一全行风险偏好。在备受关注的产能过剩、政府融资平台以及房地产行业等重点领域的信贷投放上,建设银行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成立了专门的审批团队,通过细化名单制管理,严格准入标准,加强审批把关,使重点领域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信贷政策的良好执行,建设银行信贷组合不断优化,资产质量平稳向好,经受住了市场波动的考验。2011年,建设银行实现主动信贷退出1037亿元(非不良贷款),腾挪出信贷资源用于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进一步巩固其基础设施贷款、个人住房贷款的市场领先地位,小企业、民生、涉农、信用卡等新兴业务领域得到快速发展。

稳健的银行背后一定有稳健的风险管理体系作为坚实后盾。记者了解到,建设银行以推进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为契机,持续夯实全面风险管理基础,实施新资本协议总体规划的各个项目建设基本完成,内部评级基本覆盖全行所有客户;已经完成了20个现有系统的改造、6个新系统的建设,组合风险管理系统、金融市场业务风险管理系统、操作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相继上线,已搭建起全行风险管理的综合平台。

进入2012年,建设银行致力于提高风险的监测、预警和应对能力,依托授信业务监测系统和对公预警客户跟踪管理系统等平台,逐步建立起覆盖全流程的风险监控体系,对民间高息借贷、钢贸类客户、造船业、担保机构等高风险领域下发预警提示,提前主动化解风险,做到了洞悉全局、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做支持实体经济生力军

目前,建设银行给予北京轨道项目的授信额度达656亿元,贷款余额253亿元,是北京地区金融机构中对轨道交通提供贷款最多的银行之一。其中,北京地铁5号线、6号线、亦庄线、机场线等12条交通线路的建设中,均闪现着建设银行员工的繁忙身影。

这只是建设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个画面。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建设银行信贷支持的传统优势领域。2009年,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建设银行适时投放了近5000亿元非贴现贷款用于重点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当年还通过发行债券、信托计划、租赁等工具为客户筹措资金3700多亿元,体现了大银行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2年以来,建行继续加大基础设施行业支持力度,截至6月末,建行基础设施行业领域贷款余额超过20000亿元。

在加大对国家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民生领域、服务业和节能减排、新型制造业投入的同时,建设银行将服务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的重要平台和重要着力点,并探索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模式。

2007年,借鉴国外先进银行经验,建设银行在江苏试点 “信贷工厂”模式的小企业经营中心,并于2008年在全行范围内推广,几年来已经在很多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信贷工厂”建立以后,小微企业贷款办理时间缩短一半,客户经理服务的客户数量增长一倍,客户满意度大幅提高。目前,全行已建立240余家“信贷工厂”,基本覆盖了全国主要城市和百强县。

2011年初,建设银行根据总体战略定位,结合小微企业业务特征,提出服务“社区金融”的理念,并明确了小微企业业务要向“零售化”和“小额化”转型。在新思路的指导下,该行小微企业业务发展势如破竹,客户数量迅速扩大,为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例如,建设银行针对小微企业客户需求“短、频、快”的特点,研发出一批使用期限、金额、还款方式更加灵活、便利的产品;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研发推出“小额贷”产品,最快当天就可完成审批和放款工作,流程简单快捷,效率比传统产品大大提高,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小微企业主们的欢迎。

截至2012年9月底,建设银行小微企业客户数超过对公客户总数的70%,累计为16万小企业客户投放信贷资金1.7万亿元。对于一家长期以大企业大项目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大银行来说,这无疑体现了建设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决心和魄力。

综合化国际化取得重大突破

综合化与国际化的共同驱动为建设银行加快战略转型步伐注入了强大的驱动力。

股改上市以来,特别是国家“十一五”规划首次提出“稳步推进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后,建设银行积极开展投行、保险、信托等多种金融业务,大力推进经营转型。

多年来,建设银行综合化经营的“疆土”不断扩大,目前已形成跨境跨区域,业务覆盖基金、租赁、信托、保险、投资银行等多个行业的综合化经营平台。建设银行从单一银行功能向综合金融服务集团转变的步伐正在加快,综合性经营基本架构已初步显现。

截止2012年6月末,建行境内营业机构总计13,719个,较上年末增加138个,在线运行现金类自助设备49,766台,投入运营自助银行12,225家,为客户提供便捷的7*24小时服务。与此同时,该行继续推进专业化机构建设,已开业私人银行、财富管理中心共260家,建立个贷中心949家,建设小企业经营中心244家。

在扩大综合化经营版图、稳健发展境内业务的同时,建设银行顺应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扩大开放的步伐,加紧布局海外业务,积极推进国际化经营,提高对全球化客户的综合服务能力。

2012年,建设银行提出,在战略转型中要提高全球金融服务能力,在自设机构的同时,更加重视投资并购,力争在2015年完成全球布局。据了解,建设银行目前已初步构建起多层次、多元化的海外机构网络,由曾经的一家完全专注于国内业务的银行转变为网络覆盖全球五大洲主要金融市场、与全世界1421家金融机构建立总行级代理行关系、提供24小时不间断交易服务的国际性银行,业务范围涵盖批发业务、零售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

过去的10年,建设银行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站在新的起点,建设银行确定了新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即“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经营”,这个战略定位要实现的目标是:争取做到国内最佳、国际一流,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商业银行。

走进新时期的中国建设银行,正在坚定走向新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