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媒体集萃

《第一财经日报》:建行:稳步推进海外布局 综合平台日益完善

发布时间:2013-12-13

“迈向国际一流银行”,是中国建设银行五年之内的期许。在该行《2011-2015年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到2015年基本建成国际一流银行的战略蓝图。在建设银行布局海外的蓝图中,机构的设立与分布无疑是重要的“棋子”。今年以来,建设银行的海外战略布局稳步推进,这家中国第二大银行海外并购的序幕正徐徐拉开。

此外,自股改上市以来,中国建设银行一直稳妥推进综合化经营。2012年初,建设银行明确了“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战略定位,全面推进集团战略转型,综合经营平台日益完善。

“亮剑”拉美

建设银行今年将海外并购的触角首次伸向了拉丁美洲。11月1日建设银行与巴西Banco Industrial e Comercial S.A.(下称“BIC银行”)的控股股东签署了股份买卖协议。建设银行同意收购BIC银行控股股东直接和间接持有BIC银行发行的157394932 股普通股和24702582股优先股,收购的总基准价款约为16亿雷亚尔。本次交易如获相关监管机构批准并成功交割,建设银行将持有BIC银行总股本72%的股份。此次收购是中资银行对巴西商业银行的第一次控股权收购,战略意义突出。

作为金砖国家之一,巴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拉丁美洲最大的经济体。此外,巴西也拥有拉丁美洲最大的金融服务市场,并且蕴含丰富的增长潜力。近年来,中巴双边经贸往来发展迅速,中国目前是巴西全球最大贸易伙伴国。

成立于1938年的BIC银行,是巴西历史最悠久的私营银行之一。一直以来,BIC银行专注于公司贷款业务,并且主要关注于中型市场公司客户。截至2013年6月,BIC银行按信贷及租赁业务规模(不包含外汇合约借款)在巴西私营银行中排名为第8位。BIC银行拥有完善的经营平台和经验丰富的管理团队,目前有38个经营网点覆盖巴西全国33个主要城市。截至2013年6月,信贷资产总额达136亿雷亚尔。

实际上,巴西市场一直是建设银行海外并购的战略重点市场之一,建设银行多年来也一直寻求进入巴西市场的机会。建设银行表示,如果上述交易能够顺利完成,将有助于建设银行扩展未来在拉美地区的机构布局,更好地服务中巴两国投资与贸易往来及“走出去”的中资客户和当地优质的客户群体,是建设银行推进国际化战略的重要步骤。

正如建设银行行长张建国所说,此次收购是中资银行对巴西商业银行的第一次控股权收购,战略意义突出。巴西是全球第七大经济体,也是拉美人口最多、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中巴同为金砖国家,经济高度互补,经贸及投资往来日益密切,2012年,双边贸易额达86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巴西第一大贸易伙伴,对于建设银行国际化发展来说,巴西市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对于上述交易所带来的双方共赢,张建国认为,建设银行拥有客户资源、资金实力和基建融资等方面优势,而BIC银行具备在巴西市场完整的平台和丰富的操作经验,尤其是贸易融资业务能力突出,并购带来的协同效应明显,未来发展空间将十分广阔。

BIC银行首席执行官Jose Bezerra de Menezes认为,作为一家历史悠久的银行,BIC银行在向巴西中型市场公司提供创新金融服务及方案领域具有传统优势。随着此次与建设银行的合作交易,BIC银行将向前迈出坚实的一步。

“交易完成后,我们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客户,并且还可以向客户提供更广阔的巴西及全球的产品及服务。我们有信心看到在新领导的带领下,BIC银行可以凭借其卓越的企业价值,继续为巴西的发展作出贡献。”Jose Bezerra de Menezes表示。

自设与并购并重

中国企业“走出去”和人民币国际化等因素,给国内商业银行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定位于五年内“迈向国际一流银行”的建设银行也有着相应的海外布局策略。

从1991年设立了第一家海外机构—伦敦代表处开始,建设银行的海外业务正式起步。1995年,建设银行在海外的第一家经营性机构香港分行正式开业。不过,2006年以前,建设银行海外业务一直属于探索起步期,与中资企业同处于“走出去”的初级阶段。2005年建设银行股改上市后,于2006年底出台《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发展战略纲要》,正式确立了海外业务发展的中长期战略目标。

2006年12月,建设银行以1.32倍市净率成功收购美国银行(亚洲)全部股份,并更名为建设银行亚洲,快速搭建起建设银行海外最大的零售业务平台。2009年,完成对建设银行亚洲8亿美元的注资,使其资本金实力大大增强,几年来,建设银行亚洲已发展成为中型银行。

根据“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战略要求,建设银行将未来国际化发展定位于“建设提供全球化金融服务、逐步实现国际化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商业银行”。建设银行的国际化发展主要分为海外机构布局和海外业务发展两方面。

在海外机构布局方面,采取“做强亚太地区,扩展欧美网络,开拓新兴市场”的策略,坚持自设与并购并重,统筹协调,加快推进,构建多种形式和不同层次的海外机构网络,力争到2015年基本完成在全球目标市场的机构布局。

在海外业务发展方面,紧扣服务实体经济和客户需求,“深化跟随,加快落地”,在服务好“走出去”中资企业的同时,加大对当地与中国经贸投资往来密切客户及其他优质客户的支持服务力度,不断扩大本地业务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今年以来,建设银行布局海外动作频繁,进展迅速。今年3月21日,建设银行俄罗斯子银行正式获批并开业;5月,建设银行以1亿美元成功参与俄罗斯外贸银行(VTB)新股增发;5月13日,建设银行迪拜子银行开业;6月27日,建设银行台北分行开业;10月25日,建设银行大阪分行开业;10月29日,建设银行卢森堡分行和子银行开业。此外,建设银行在港机构整合工作也顺利推进,澳门分行也已获得银监会正式批准。

截至2013年9月末,建设银行在海外共有17家一级机构,包括香港、新加坡、法兰克福、约翰内斯堡、东京、首尔、纽约、胡志明市、悉尼、台北和卢森堡11家一级分行,建行亚洲、建行伦敦、建行俄罗斯、建行迪拜、建行欧洲和建银国际6家经营性全资附属子公司,覆盖15个国家和地区,海外机构资产总额已超过1100亿美元,1至9月实现税前利润超过5亿美元。

综合化经营格局初具规模

实际上,自股改上市以来,建设银行一直积极响应国家引导,稳妥推进综合化经营,整合金融资源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发挥金融对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2012年初,建设银行明确了“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战略定位,全面推进集团战略转型。

建设银行的综合化经营战略,是在发展好银行主业的同时,加快发展保险(放心保)、信托、投行、基金、租赁、证券等非银行业务,构建市场互为依托、业务互为补充、效益来源多样、风险分散可控的经营构架,同时实现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功能选择,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最终目标是成为功能齐全、领先同业的综合金融服务提供商。

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建设银行已拥有建信基金、建信租赁、建信信托、建信人寿、中德银行5家境内子公司,建银国际1家境外非银行类子公司,以及27家村镇银行,经营范围横跨境内、境外两个市场,业务覆盖基金、租赁、信托、保险、投行以及专业化银行等多个行业和领域。牌照种类在银行同业中有一定先发优势,在四大行中独家拥有信托牌照,率先控股寿险公司,首批设立基金、租赁公司,综合化经营平台已初步搭建,综合化金融功能已基本健全。

建设银行旗下子公司资产规模和利润增长表现优异,显著高于集团平均增速和行业平均增速。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境内子公司和建银国际资产规模合计约1300亿元,受托管理资产规模超过4100亿元,实现净利润约18亿元,同比增长55%, ROE 逐年稳步提升,资产质量总体良好。

子公司在所属行业确立一定市场地位。子公司作为建设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的重要载体,在所属行业积极拓展业务、服务客户,并在服务实体经济、扶植中小企业、支持县域经济、促进保障房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

建信人寿保费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收购仅两年,保费收入行业排名由41位提升至18位,今年前9个月规模保费同比增长78%,银行系排名上升到第二位。建银国际已发展为香港中资投行的佼佼者,截至三季度末,IPO项目数量在中资银行系投行中排名第二,并购项目数量及金额继续领跑中资银行系投行,完成中海油、中广核等大型央企债券承销项目,为中资企业海外融资提供便捷金融服务。

建设银行旗下各子公司稳步发展带来了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的持续提升。以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为着眼点,母子公司良性互动,集团战略协同初见成效。截至2012年底,各子公司300多个产品在母行渠道销售,母子公司共有客户200多万个。通过加强战略协同体制机制建设,从政策、渠道、客户、产品等方面整体安排,集团成员在市场拓展、交叉营销、产品研发、资源配置、客户共享方面的跨境跨业协同联动日益深化。通过业务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同时利用非银行金融牌照优势和特定领域专业化、差别化服务能力,建设银行为客户提供一致性、高品质和高效率的境内外金融产品与服务,全面满足客户全方位、多元化、差别化金融服务需求,有效提升了集团综合金融服务能力。

在综合化经营有序推进的同时,新的风险也给建设银行带来新的挑战。建设银行高度关注综合化经营可能带来的集团内部风险传染和叠加,进一步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集团并表风险管理,主动管控集团风险。同时,建立完善防火墙制度,严格限制子公司之间在资本、业务、人员和信息上的不当联系及流动,防范利益冲突,控制风险传递和外溢。目前,建设银行综合化经营风险总体可控,并表机构监管指标达标。

未来,建设银行将继续推进综合化经营战略,不断完善经营架构和运行机制,最终实现从单一银行经营向集团一体化经营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