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媒体集萃

《华夏时报》:建行“助保贷”政企银共增信 破解小企业融资难题

发布时间:2014-09-12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已成为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之一。8月1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要求金融部门采取综合措施,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

事实上,在当前经济现实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小微企业因经营风险无人担保,银行不敢贸然放贷,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基数庞大,财政资金补贴总是杯水车薪、捉襟见肘。在银行和政府都“心有余而力不足”时,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就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建行‘助保贷’产品是一种有益尝试,服务小企业成效明显”,山东省省长郭树清曾这样评价。在走访山东多家企业时记者发现,在建行的“助保贷”模式下,既通过杠杆率做大了“蛋糕”,而且有效降低了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为地方政府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一条崭新的出路。

政企银共为企业增信

“今年肯定是忙碌的一年、丰收的一年,业务量增长30%以上是没有问题的。”广东省韶关市中机重工锻压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伟(化名)看到本报记者时按耐不住喜悦的心情,和记者分享着他和他的公司成长所带来的激情和快乐。

谈及企业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王伟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我们最开始成立公司时注册资金1000万元,属于民营企业。”王伟坦言,公司年销售额也达到6300万,但问题是公司的土地、厂房能够办理抵押的资产并不多。

但在2012年,公司正在经历企业迅速成长期,对流动资金需求加大。王伟介绍,“咨询了很多家银行都不符合贷款政策。无法从银行渠道融资。”最终在2012年他通过担保公司贷款,每笔贷款必须额外承担3%的担保费和15%的保证金,500万元贷款不仅要产生15万元的贷款成本,而且除去15%的保证金等费用,真正拿到手的不足400万元。

事实上,小微企业认为得不到银行信贷支持的主要原因是有效抵押资产不足和金融机构门槛过高。其实,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本质仍是社会征信体系尚未建立导致银行、企业之间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在小微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问题时,银行也因为难以寻找优质潜力客户面临“贷款难”的问题。

“遇到紧急情况时,甚至不得不向民间借贷,利息高至3至5分。”在王伟看来,彼时企业发展所付出的成本是巨大的。如何节约融资成本,并能通过银行等正规渠道融资,是像王总一样千万小微企业主思量的事情。

而“助保贷”是建行针对小微企业缺信息、缺信用、缺抵押这一难题,推出的一款创新型融资产品。它是通过与市(县)各级政府签约《“助保贷”业务合作协议》,在政府的助保金和风险补偿金的增信作用下,入池企业只需提供不低于贷款额度40%的、符合建行要求的抵(质)押或保证即可获得贷款。

值得注意的是,能够入池的企业,是在银行、政府合作过程中,政府帮助筛选客户入目标客户库,在经银行内部信贷调查评审后,由政府和银行双方认可才能加入助保金池,发挥企联了解企业、贴近市场的作用。

“政府的介入,不但帮助把握了信贷扶持方向,又较好地解决了银企信息不对称的难题。”建行负责人坦言。

据了解,在“助保贷”模式下,入池企业的担保由三部分构成:入池企业自身提供相当于贷款额度40%的抵押或担保;企业缴纳贷款额度2%的保证金,形成助保金池;政府按“小微企业池”贷款额度的10%,出具风险铺底资金。

“就是通过建行助保贷,2013年末我们终于从正规银行渠道贷到了第一笔资金,用于企业业务发展。”王伟坦言,彼时王伟向建行提供了贷款金额40%的抵押,建行给予王总企业500万元贷款,相当于给予2.5倍放大倍数。

据上述建行负责人介绍,这一信贷模式,通过引入政府进行增信,形成了较大的资金规模效应和杠杆放大效应,银行贷款额度最高可放大10倍,企业贷款额度最高可达2000万元,期限一年,可采取到期一次性或分次还款方式。

“算下来,我们成本少了十多万元,年利率也仅7.8%。”王伟掰着手指给记者算了这笔账,“如果担保贷款,不但要交2.5%的担保费,还要先交给担保公司20%的保证金,最后实际只能到手372万元。”

“助保贷”是一个缩影

但问题是,即便政府为企业增信,银行所承担的风险仍不容小觑。如何化解风险?“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建行通过严格审批程序、实行额度控制、建立补偿机制等措施,有效地进行了风险管控,保障了助保贷资金的安全运行。”上述建行负责人坦言。

所谓“建立补偿机制”就是,当企业助保金不足代偿银行逾期贷款本金和利息时,不足部分先由助保金账户的财政风险补偿资金和企业所缴保证金分担,其中“池”中政府风险补偿铺底资金作为最高上限。同时,在使用助保金代偿和政府补偿以后,由银行向贷款企业启动债务追索程序,追索到的资金优先偿还银行债权。

事实上,“助保贷”最显著的特点在于政府、企业、银行三方共同参与、共同受益,即:由政府的风险补偿资金、企业缴纳的“助保金”共同组成“助保金池”为企业贷款增信,银行向企业提供贷款支持,政府提高了扶持资金的放大效应,企业有效降低了融资成本及担保要求,银行批量获得了优质小微企业客户,实现了三方共赢。

建行“助保贷”业务开办5年来,不良贷款率远低于同类贷款平均水平,除了政府、银行两道选择门槛筛选出来的目标优质客户作为风险防控的前提条件之外,风险共担机制的建立强化了企业内外约束也是保证各方资金安全的关键因素。

而这种运用总体信用解决个体信用不足的融资模式,是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的一次有益探索,可方便快捷地满足中小微企业“短、频、快、急”的资金需求,帮助企业克服缺信息、缺信用、抵押难、担保难等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困难,更好地支持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

事实上,“助保贷”业务仅仅是建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一个缩影。

为积极响应国家“服务小微企业、支持实体经济”的号召,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建行将小企业业务明确为经营转型的重点。从2006年开始,先后创建了“成长之路”和“速贷通”小企业业务品牌,正式吹响了服务小微企业的号角。

以建行广东省分行为例,10年来该行中小企业授信客户占全部公司类信贷客户的95%以上,累计向中小微企业发放贷款超过1万亿元,贷款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超过4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