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媒体集萃

《中国经济时报》:探寻建设银行60年服务共和国经济建设感人史话--建行人的家国情怀

发布时间:2014-10-14

编者按:1954510日,财政部向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提送报告,指出国家第一个五年经济建设计划开始后,基本建设已提到首要地位,为使国家巨额投资能发挥最大效能,必须建立专业银行,按照国家预算办理基本建设拨款工作,以促使基本建设计划完成,加速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618日,毛泽东主席在建议成立这家银行的报告上签下了“同意”二字。19547月,政务院总理周恩来为中国人民建设银行确定了行名。成立后的建设银行,为国家各个五年计划期间基本建设任务的胜利完成,为全面奠定新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从当时的全国十大钢铁基地、八大重型机械城、八大油气田、五大棉纺工业基地到33条重点铁路干线;从包括人民大会堂在内的十大建设工程,到距离千里之遥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和武汉长江大桥;从西南“大三线”、西北核工业和航天工业基地到康藏、青藏、新藏公路……自1954年到1978年的25年间,建设银行从早期的156个国家建设项目、694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始,共经办各类基本建设投资5628亿元,建成大中型建设工程项目4000多个,促进了60多个大型骨干项目提前投产。通过建设银行审查工程概预算和制止不合理开支,共为国家节约资金1078亿元。这项工作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赞誉建设银行为国家建设真正“守计划、把口子”。

服务建设六十年,风雨沧桑一甲子。在迎来中国建设银行成立60周年的日子里,翻开浩瀚的历史画册,我们从中追寻那些在共和国建设岁月里始终在一线拼搏奉献的建行人,透过他们的一言一行,让我们再一次以崇高的敬意,领略建行人朴实无华的家国情怀……

 在万里长江第一桥拨款员汪秋明:与总设计师叫板的小员工

195710月,新中国“一五”规划重点工程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大桥总长1670米,分为公路铁路上下两层,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当说到与武汉长江大桥的渊源时,建行武汉大桥支行的员工相当自豪。“虽然没亲身经历,但经常听前辈们说起。当时我们负责办理项目拨款工作,拨款是根据施工进度来的,经常要深入现场了解施工进度,深水巨浪、严寒酷暑那是家常便饭。”

拨款员每天奔波于支行与工地之间,实地测量每一项工程量,按计划按进度拨款。他们还经常参加工地义务劳动,和建设人员同吃同住,一起拉钢筋、搬沙石,一起讨论施工细节,提出合理化建议,在保证项目资金使用合理的同时,加快工程顺利推进。

那时候的工作是比较细的,那时候叫做现场踏查,到工地去看,拿着皮尺量,就是这个墙砌的二十米,必须现场给你量一量,看够不够二十立方米。据介绍,那时候建行的拨款员都学工程,会看图纸,工程设计和造价都懂,在工地上,拨款员在工地上走。修铁路,拨款员跟着铁路跑啊。看(铺了)多少枕木,铺多少轨。因为国家的钱来之不易呀,全国人民挤出来的钱。当时来讲,大桥四处住的地方到后面(工地)将近109个墩子,每个墩子(距离)38米,到那边去,要跑去再跑回来。六里地,天再热也跑,天再冷也跑。当时16岁的汪秋明,一天走路起码四五十里。“像我当时胃口很大啊,按照我的这个胃口的话呢,我一餐应该吃半斤吧,但是我一个月只有27斤(粮票)啊,那怎么办呢?那就只能够计算着我这一餐能吃多少饭。因为肚子要填饱,又要工作。”

大桥工程局的总工程师,是大桥工程局的权威人物。当时只有16岁的拨款员汪秋明,在审查工程预算造价时,发现大桥的材料款存在高估冒算的情况。本应800元一吨的钢材价格被列为了1150元一吨。“我们通过现场调查以后,证实了这个问题,所以把大桥上部建筑钢梁的预算价由1150块钱一吨,把它降为800块钱一吨,所以每吨就节约了250块,所以两万四千多吨就节约了将近六百万。”六百万元,在当时如果把这笔钱用于购买大米的话,可以养活30万人过一年。

这一下,当时就把总工程师惹火了。

当汪秋明现场向总工程师点出这一问题时,这位权威人物怒目责问汪秋明:“你一个小银行的员工,有什么资格质疑我的工程预算?”别看汪秋明人小个矮,但底气十足地说:“大桥是国务院批准的,我们建设银行的拨款办法和细则也是国务院批准的。文件里面规定了我的一条任务就是要审查建设项目的工程预算和设计预算,对不对,这是我的职责,我不审,我就是失职!”

在汪秋明的坚定态度之下,这位权威人物也不得不服了。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之下,大桥竣工比国家规定的工期提前了一年零三个月,由于预算、决算评估精准专业,实际投资比预算节省了034亿元,达实际造价的14

【点评】汪秋明,普通的建行人,祖国的好儿郎!新中国需要无畏的精英,精英源自忠诚。只要责任在胸,谁敢说人微言轻。

在全球一号水电工程三峡大坝支行副行长税兵华:那个难忘的苦涩笑话

“三峡工程,是举世公认的‘全球一号水电工程’,其实也是改变亿万中国人命运的‘一号工程’!我们很幸运,赶上了三峡工程建设的时代,经历了三峡工程建设的历史。”作为亲历三峡大坝建设全过程的建设银行原三峡分行领导感慨万千。

“三峡工程,让中华民族根治长江水患的夙愿基本上实现,长江中下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此有了根本性保障。三峡工程,让水害被降至最低,水利被增至最大,人水相谐,和平共处。”谈到建行对三峡工程的贡献,三峡分行的员工们如数家珍,仿佛带着我们穿越到1992年三峡工程的筹备阶段。

与三峡总公司合作的第一阶段,为1992年至2002年,这是三峡工程从准备阶段到首台机组开始发电的时期。在1992年三峡工程筹建之初,建设银行就成立了专业服务三峡工程的专业分行,也是首家在坝区红线内设置了金融机构,为三峡工程提供综合授信额度240亿元,并为三峡总公司首家发放基建贷款8000万元。建设银行凭借在基本建设领域服务优势,成为经办工程建设资金、移民资金、工程价款结算、代理三峡财务公司结算的主渠道,在基本建设贷款领域领先于其他银行。

合作的第二阶段,为2003年至2005年,这个阶段三峡总公司步入工程建设与电力生产并重阶段,建设银行紧紧抓住融资和结算两大主题,在继续深化基本建设领域合作的基础上,合作组建三峡资金结算网络、长江电力短期融资券承销业务、三峡电费回收……

合作的第三阶段,为2006年至今,这期间,三峡工程即将全面完工,三峡总公司步入快速发展期,总行确立了总行牵头、八省市分行联动营销服务机制。

1992年至今,三峡分行累计经办三峡工程资金908亿元,经办移民资金32337亿元,代理三峡财务公司结算资金1420亿元,累计为三峡工程提供信贷金73亿元。

开工后,大坝支行作为经办三峡工程建设资金的监管方,建行的员工每天要扛着五六麻袋钞票,背着放有账本的挎包,乘小船40多分钟才能赶到大坝工地,为施工企业提供资金结算业务、个人储蓄汇兑业务等对公对私业务。每天,都是一身泥、一身汗,风里来,雨里去,每天早上7点以前就出发,傍晚7点以后才能回家。

原秭归县支行副行长税兵华,从三峡工程开工,夫妻就一直两地分居,家里的事一直靠妻子担当,他妻子的视力衰退得很厉害。有一次上街打的,因为视力下降看不清车型,只能模糊地辨别颜色,看到一辆和的士相同颜色的红车就挥手,被司机大骂一通。在电话里听到妻子当笑话讲述时,他当时就流泪了,可妻子却只是嘱咐他,在前方安心工作,家里一切都好。

一个如此凄凉的故事,在当时的建行员工身上,仿佛都能找到许多许多。在三峡分行,为三峡工程、在各自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员工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点评】建行人知道,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的家住在心里,家的国以和矗立。

在川藏线上的传奇故事漆明敏、匡振渠夫妇:两年没见娃一面

“党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最艰苦的地方去,现在的人可能说我们‘太瓜了’(太傻了),可我们觉得只有那样做才不愧是新时代的青年。”这是当时跟随川藏线建设大军现场服务的一对建行员工夫妇说出的一段心里话。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古人的兴叹,让多少人望“沃野千里”而却步,为了打开“天府之国”的大门,让四川走向中国、走向世界,在那难忘的年代里,老一代四川建行人谱写了一曲曲惊天地、泣鬼神的壮歌,这歌写在了“天路”上,飘在蓝天白云间……上世纪50年代的四川,基础工业建设更是十分薄弱,为了改变这种状 况,一些大的建设项目纷纷上马,像交通方面有宝成铁路、内昆铁路内江至自贡段、康藏公路、成阿公路;能源方面有龙溪河水电站、成都和重庆电厂一期工程、中梁山和鱼田堡大型煤矿矿井建设,还有石油勘察、机场建设等等。那时候,真是建设四川的大军到哪,建行的金融服务就跟到哪。

建行人跟随施工的工程兵部队南征北战,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和少数民族地区,一干就是几年,甚至是十几年,为了革命事业,谁也没有怨言。很多人积极申请到最艰苦的一线去工作,没有轮上的干部还得做思想工作。那时的拨款员都随施工队伍过野外生活,都是“准军人”。漆明敏、匡振渠夫妇先后跟着建设大军从贵州到云南,从云南到西昌,转战十几年,两个娃子只好送回江苏老家,两年见不到娃子一次面,因为施工流动性大,一封家信都收不到。

漆明敏想娃子,就把娃子的照片带在身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就一个人偷偷地看着照片直流泪,一遍遍呼唤着娃子的名字,哭累了又拼命工作。那时,在员工中流行这么一句话:“只听火车叫,不见火车到”。意思是说,路修好了,还未通车又转向新的施工路段,三两个月就搬一次家。

像这对夫妇一样的建行人,在那个时代比比皆是。因为新中国建设伊始,许多大工程、大项目,都是地处深山荒野之中,四周人迹罕至。建行人为了祖国的建设事业,远离亲人,他们用对祖国的无私大爱,谱写了一曲曲爱的赞歌。

【点评】我爱祖国我爱家,风里雨里都牵挂。真情在心不轻表,一举一动映红花。

在四川南充公路施工现场拨款员谭问体、曾晓兰:结婚和生子的揪心往事

有人说,建行人是用双脚走完了祖国一条条新修的铁路、公路。这话听起来不易,其实情况的确如此。

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时的拨款员谭问体离开家乡四川省南川县,一直忙于公路、铁路的拨款工作,结婚十年没有回过一次老家,结婚的第十一个年头他才回到家中,可这时,妻子已经因病去世,此次十多年一见,竟成了诀别。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除去天边月,没人知。”望着妻子的遗容,他的心都碎了。同妻子结婚十年,在一起生活不到一个月,可妻子却始终没有怨言,每封家信都是鼓励他多为国家建设做贡献。现在,妻子不在了,他只能用修好的铁路、公路告慰妻子的在天之灵。回来后,他往工地跑得更勤、更多、更远了,有时到偏远的施工现场检查工作,坐完汽车倒马车,下了马车再步行,晴天一身汗水,雨天一身泥水,走上三四天才能到施工现场。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拼命的工作才能对得起病逝的妻子,心里才能得到几分安慰。

在大山深处跟踪施工工程提供金融服务,缺医少药,员工们在同疾病挑战的同时,也在同生命挑战。拨款员曾晓兰在大梁山工地负责拨款任务时,一天晚上突然晕倒,原来是宫外孕大出血,在那么偏远的地方,到哪去找汽车呀。员工们几个人换着用木板把她抬到工地的第二铁路局职工医院,没上手术台人就休克过去了,大家急得拽着医生哀求地说:“医生,千万想办法救救她,救救她啊!她是听党的话到大山里来修路的。”要做大手术,医院没有血库,眼看着她的肚子鼓得像个要爆炸的大气球,大家都为她的性命捏了一把汗。医院急中生智,利用工地的高音广播喇叭发出了为她献血的动员号召,关键时刻还是解放军,不到20分钟一大卡车献血的解放军就赶到医院,排着大队为她献血。“曾晓兰有救了,曾晓兰有救了!”大家喜得直流泪。医生打开她的小腹,腹内淤满了鲜血,医生就用战士使的陶瓷缸从她的腹部往出掏淤血,解放军为她献了2000CC的鲜血才保住了她的生命。出院后她坚决要求留在第一线,她说是解放军给了她第二次生命,我要同解放军一道为打通四川的大门做贡献。

老一代建行人哪个人身后没有一串串感人的故事,他们默默地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建行,献给了祖国。这就是老一代建行人的人生信念。

【点评】天当镜子风梳头,天涯深处为国家。血汗凝成壮士志,大爱描绘美如画。

在石棉县坑道施工现场周吉金夫妇:37年拼搏在大山深处坑道中

在那个建设年代,无论是修公里还是筑铁路,无论是开发矿山还是兴修水利,哪里有大型建设,哪里就有建行人的身影。

建行人与建设大军并肩作战,同吃、同住、同劳动。一线的拨款员要自己背着被褥、草席、粮食、办公用品到工地。那时公路大都没有开通,行走十分艰难,常常一走就是两三天,昼夜兼程。边走路边睡觉也是常事,有的行走不慎大头朝下掉进山崖,被救上来还得走。在工地住的是工棚,几块木板,白天是办公桌,晚上就是床,夏天蚊虫咬,冬天寒风吹。吃的是“搭伙饭”,能吃顿有肉的菜就很奢侈了。在芭蕉沟煤矿做拨款工作的5名员工,睡的是木板搭的大通铺,夏天5人共用一个小蚊帐,蚊帐太小就只把头护住,下半身用被子遮盖住,睡熟蹬开了就要喂蚊子了,身上被蚊子咬得一个大包接着一个,晚上睡觉你就听吧,一会“啪———”的一声,打死的蚊子都吸足了血,弄得浑身都是血糊糊的。

还记得周吉金当年与5名同志进入石棉县,坐了2天的敞篷大汽车,身子都快颠散架子了,所谓的县城只是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到原始森林检查木材加工厂、托木的“廊道”、人行的“便道”,要步行一两天才能钻进原始森林,各种野兽频繁出没,不慎碰上有毒的草,身上就起水泡溃烂。每次到原始森林去检查大家都依依相送,祈祷老天保佑,让检查的同志早日归来。到矿井下检查施工的进度,要脱掉“孩子”(鞋)在刺骨的冷子中步行数百米,冻得双脚失去知觉。一次,周吉金到矿井下检查施工进度,走了半个多小时,突然“轰”地一声矿井冒顶了,他险些被埋在乱石下,好在冒顶面积不大,一个多小时他们就被抢救出来。第二天,他照样又钻进隧洞检查施工进度的掌子面的面积。工作艰苦,险象环生,居住的条件更差。男男女女就混住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板房里,大地铺的中间就钉了一层隔板。周吉金是主动申请到石棉县的,第二年又硬是把从北京财贸学校毕业的未婚妻从西康省(现雅安市)省府所在地的雅安分行要到了石棉县。就是这个小木房,又成了周吉金夫妇和另外一对新郎、新娘的“洞房”。

在石棉县,周吉金夫妇一干就是37年,上级行多次要把他们调回城市工作,都被他们婉言谢绝了,夫妇俩就是一个心眼:听党的话,在最艰苦的地方工作,建设好伟大的祖国,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建行群英》一书是这样赞誉他的:他没有惊人的壮举,却有着一颗对党无限忠诚的心;他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但有一股为国家为人民尽心尽职工作的热情;他心里装着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却唯独没有他自己。周吉金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光荣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模盛会。他的妻子高靖贞也连续8年被市、县评为先进工作者,真可谓是一对模范夫妻。

【点评】有一份责任属于建行人,有一份使命属于共产党人,国富民强是心中不变的灵魂,艰苦的历程奏成时代的最强声音!

在海拔最高的川藏、青藏公路上23名建行人:用生命创造出的服务奇迹

1954年,23人组成的康藏公路支行开进了藏区,与筑路大军一道修建地球上最高的 “天路”—康藏公路(现叫川藏公路)。出发前,人人都买了皮衣、皮帽子、皮毛鞋,从重庆出发乘火车到成都,而后改坐敞篷大卡车,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西藏之行。开始大家看到蓝天、白云、草地、鲜花、雪山,仙境般的高原风光还激动得又唱又笑。康定过后汽车开始爬4000多米的高山,高原反应就出现了,头疼欲裂,抱着头,张大嘴巴喘着气。到雀儿山路越来越险,有的路段被冲毁,有的路段紧挨着悬崖,就得下车爬行,每走一步真的是太艰难了,有的呕吐、有的抱头叫,爬过了险路,连车都上不去了。遇到大风天,把车篷布都刮飞了,大家跳下车就追,被大风刮得倒在地上直滚。

2000多公里的川藏公路分散在甘孜、昌都、拉萨地区,全线开工,分段建设。23个人组成的支行又分成4个办事处,随队跟进,流动作业。雪地上支起帐篷就办公,在海拔四五千米的高原,经常一天要经历春夏秋冬四季的考验,热起来像坐在蒸笼里,冷起来像进了冰窖。冬季为防潮湿,很多同志在铺的最底层放上油布,睡了一两个月想晒一晒,掀起来一看,床铺下长出了绿油油的小草。到较远的路段去检查工程进度和质量,经常要住工棚,夜里冻得直哆嗦,戴着皮帽子还冻脑袋,眉毛胡子都是霜,走时想把油布卷起来带走,一动都碎裂了。到河边洗衣服,遇上冷天,衣服还没冼完,手就被冻得裂开血口直流血,你说得有多冷吧。

有的人说:“在西藏工作,躺着就是奉献”,这种比喻一点都不为过。在西藏,一年四季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腊肉和各类罐头,很少吃到新鲜蔬菜,家信和报纸都一两个月才能收到一次。因为缺氧,饭做不熟,常常吃的都是夹生饭。当时西藏的医疗条件很差,患重病能挺过来,就是命大。许其昌患了盲肠炎被送到工地的帐篷医疗所做手术,第一次未做成功,第二天又被推上手术台,医生把肠子都掏出来消毒,又抢救了一天一夜,总算从死亡线上挣扎过来。就是这样的恶劣条件我们没有一个人要求下高原。当时计划成立西藏分行,大家立志在西藏干一辈子,争当党的好儿女,为建行人争光,为西藏建设做贡献。

那时办理业务,汇划资金就用工程局的军用电台,部分拨款还用的是银元,开始时要背着三四十公斤重的银元箱到现场办业务。那时筑路民工生活条件差,自己连个箱箱柜柜都没有,工资发的银元怕丢了,上工时还带个大钱袋子,下班时再带回去,当时建行给办存款证明人家还不相信,我们就做工作,使筑路民工逐渐认识了银行,把工资存了进来。到1956年,两年的时间我们就经办拨款6000枚银元。当大家亲眼看到了康藏公路全线通车了,那叫一个高兴呀。在庆功大会上,大家尽情地唱啊、跳啊,让泪水尽情地流啊!

【点评】艰苦不怕吃苦,缺氧不缺精神,笑傲雪域高原,强风中立起不屈的腰杆,建行人执旗于山巅,让祖国儿女的风姿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