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媒体集萃

《瞭望新闻周刊》:共和国建设的金融主力军

发布时间:2014-10-23

1949 年,中国开启了新纪元。

那是一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梦想与激情的时代,重振国民经济成为新中国的首要任务,在此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大潮中,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应运而生。

甫一成立,全面办理基本建设投资拨款业务就成为建设银行伟大的使命,彼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土上,进行的每一项重大工程的建设资金都来自建设银行。自此,建设银行与国家建设同呼吸、共命运。

风雨一甲子,建设银行不仅是共和国建设的金融主力军,更坚持为国民经济建设投资“守计划把口子”,力争每一分钱用在刀刃上。“国家利益至上,服务建设为本”始终是它的宗旨。

沧桑变革,历史浮沉,正如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洪章所言:国家强盛银行兴旺,建设银行的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始终高度一致。

1、金融业新力量

1954 年10 月1 日,一支金融业的新军登上共和国经济建设大舞台—中国人民建设银行宣告成立。

顾名思义,建设银行因建设而生。在那个百废待兴、全面建设的年代,作为一家专业性银行,建设银行承担着办理基本建设投资拨款监督的重任。

身负人民重托、力行国家使命,建行人的身影奔波在960万平方公里的神州大地,在淮河大坝边,管理治淮拨款的蚌埠专业支行疏通资金通道;在长春汽车厂,孟家屯专业支行严把财务关口;在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的水电站,新安江电站的工地上,新安江专业支行不可或缺。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哪里有重点工程建设,哪里就有建设银行。”

“一五”期间,建设银行在全国16 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组建了88 个经办大型建设项目的专业支行。包括在全国十大钢铁基地、八大重型机械厂,在东北、西北和华北等矿区,在棉纺工业基地,普遍组建了相应的分支机构,专门组建了跨省、区的铁路专业分支行处,有效地保证了建设资金的调配和供应,促进了国家钢铁、机械、能源和棉纺等工业的优先发展。

在此背景下,建设银行经办的基本建设投资拨款年度业务量, 由1954 年的84.64 亿元增加到1957 年的124.62 亿元,增长了50%。在建设银行的大力支持下,到1957 年,156 个重大项目已有68 个全部或部分建成投产,为“一五”计划的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不仅如此,这种按重点工程设置专业机构的做法,作为建设银行机构设置的重要原则之一,在此后几十年的岁月中一直被沿用。在三峡大坝,在青藏铁路沿线,甚至在神舟飞船发射基地,仍然有成千上万的建行员工在为这些代表着国家形象的重点工程服务。

支持国家重点工程建设的职责之外,当时建设银行承担的另一项主要工作就是监督建设资金的合理使用,为国家“守计划把口子”。

原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武汉市分行长江大桥专业支行汪秋明的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建行人的这一使命。

武汉长江大桥作为中国人架设在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被列为“一五”期间的重点工程。建设银行在大桥工地上设立了大桥专业支行,1956 年,当时只有16 岁的拨款员汪秋明,在审查工程预算造价时, 发现大桥的材料款存在高估冒算的情况,本因800 元一吨的钢材价格被列为了1150 元一吨。

建设银行以事实为依据,根据相关规定,将大桥上部建筑钢梁的预算价由1150 块钱一吨降为800 块钱一吨,每吨就节约了250 块,两万四千多吨就节约了将近六百万。在当时,如果这笔钱用于购买大米,可以养活30 万人过一年。

建设银行的工作得到中央领导的高度肯定,1956 年,财政部党组向中共中央汇报工作,当汇报到建设银行审查工程预算时,毛泽东说:“有一个机关审查是好的,只要审查得快,审查得好是有好处的”。根据毛泽东对审查工程预算工作给予的指示精神,建设银行于4月21 日发出了《审查建设预算的请示》,推动审查预算工作全面开展起来。1979 年至1993 年,建设银行通过审查,为国家节约资金439 亿元。

闪亮登场的建设银行,以国家利益为重,塑造了一种务实笃行的风格,迅速成长为共和国金融业的中坚力量,开启了辉煌灿烂的现代化银行之路。

2、艰难岁月砥砺前行

经历了初创的辉煌后,伴随着国家政治社会大环境的巨变,建设银行进入成立以来最艰难的岁月,从1958 年到“文革“结束,建设银行历经波折。

1958 年3 月,为贯彻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适应“大跃进”形势的要求,基本建设领域推广了基本建设投资包干制。同年7 月,基本建设财务拨款工作,改归各级财政部门直接管理,取消建设银行系统的垂直领导体制,总行改为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司。

如此情势下,建设银行已难以履行国家赋予的各项职能,原有正常工作几乎陷入瘫痪。缺少了建设银行这一基本建设资金管理的关键一环,建设资金低效利用、浪费等问题立刻显现出来。1959 年上半年,国家基本建设拨款支出占全年预算支出的56%,大大超出了历年40% 的正常水平。国家财政处于十分紧张的局面,而之后三年自然灾害更是让国民经济雪上加霜。

1962 年3 月28 日,财政部发出《关于恢复建设银行机构加强领导的通知》,按照国民经济调整的要求,建设银行积极参与压缩基本建设规模、降低积累率、提高投资效益的中心工作,充分运用所开辟的广阔业务领域,改进财务拨款监管手段,为促进国民经济调整做出了显著成绩。

“文化大革命”开始,全国陷入了动乱。建设银行再次遭到冲击,先是被并入人民银行,之后业务基本停顿,基本建设程序被否定,全国范围内出现了基本建设“投资大敞口,花钱大撒手,施工吃大锅饭”的严重局面。

危机之下,1972 年,建设银行正式恢复。面临困难的内外环境,建设银行用了一年多的时间组织干部归队,解决百废待兴的各种问题,逐步把主要精力重新投入到基本建设投资拨款管理工作中。

这些工作包括恢复基本建设财务拨款规章制度、“四按”拨款的基本建设拨款程序、施工企业经济核算制,提出“挖潜力、保重点、促投产”的工作方针,支持服务于大型引进重点项目,重新开办专项委托贷款等。建设银行重新投入到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大潮中。

回首这段波澜起伏的历史,从1958 第一次并入财政部到1962 年恢复机构。 从1968 年再次被撤消到1972 年再次恢复机构,建设银行经历了三起两落,但建设银行始终忠贞不渝地履行着国家赋予的艰难使命。

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建设银行在自己的史册上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3、新时代的金融领军者

改革开放之初,国务院明确了“建设银行是管理基本建设支出预算和财务,办理基本建设拨款、结算和放款,进行财政监督的国家专业银行。”这个被概括为“两管、三办、一监督”的建设银行职能任务,初步提出了建设银行为国家专业银行的定位。

由此,作为国家专业银行,建设银行的改革发展与国家财政、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呈现出一条清晰的主线:在改革与强化财政职能的同时,不断拓展与完善银行职能。

在密布荆棘的前进路上,建设银行抓住机遇、激流勇进、由小到大、由大变强、全面拓展、自身综合实力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长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商业银行。

发展的步伐再快,建设银行始终不忘国家和人民的重托,在国家重点项目贷款市场中,建设银行仍然一枝独秀,占有70% 以上的份额。秦山核电站—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制造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大秦铁路—我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重载运煤专线……这些重点工程,都是20 世纪80 年代建设银行推行“拨改贷”支持建设的一批重点工程,截至今年6 月末,全行基本建设贷款余额已达2.43 万亿元,是30 年前的1200 多倍。

如今,这位新时代的金融骄子,正一路引领着中国金融业迈向新的辉煌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