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媒体集萃

《瞭望新闻周刊》:中国金融改革先行者

发布时间:2014-10-24

勇立潮头,敢为人先!

60 年里,建设银行一直紧贴时代改革脉搏,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势,一次次在重要关头实现角色的转换,书写了一部波澜壮阔的金融改革史,也展现出了先行者的勇气和担当。

前30 年,出色地履行了办理全国基本建设财政投资拨款的神圣使命,被党和国家领导人称赞“为国家守计划、把口子”。

后30 年,在向商业银行转轨和建设现代银行过程中,率先发挥示范作用,做到了十年一次大变革,次次变革都有新变化,不仅自身实现了脱胎换骨的历史性跨越,也为中国金融业闯出了一条改革发展之路。

1、从“财政出纳”变身专业银行

在“一五”计划开始执行后,基本建设被提到经济建设首位,为使国家巨额投资能发挥最大效益,财政部建议新设立专业银行。1954 年10 月1 日,建设银行因使命而生。

在此后的二十余年时间里,建设银行经历了所谓的“三起两落”:即1954 年设立,1958 年并入财政部;1962 年恢复机构,1968 年再次被撤消;1972 年再次恢复机构。但不论处在如何艰难的环境中,建设银行始终忠贞不渝忠贞地履行着国家赋予的使命。

在当时的中央高层看来,建设银行的工作很重要,是为国家看门的。也因此,其职责被概括为“建设银行要为国家守计划把口子”。后来,在六七十年代,这项指示一直作为建设银行所有工作的指导方针。

1978 年之后,随着改革浪潮的掀起,建设银行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1983 年5 月,中央批准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改为独立经营、独立核算,管理基本建设投资的国家专业银行。这项举措,后来被看作是建设银行为期11 年的“专业银行时期”的开端。

这一时期,建设银行明确了依托财政职能,并拓展银行职能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信贷业务,发放工商企业流动资金贷款,拓展个人储蓄、住房金融、信用卡、国际金融、中间业务等银行业务。

从1979 年到1993 年,建设银行作为国家专业银行,其改革发展与国家财政、金融、投资体制改革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呈现出一条清晰的主线:在改革与强化财政职能的同时,不断拓展与完善银行职能。

从1979 年到1984 年:建设银行逐步从财政部门的附属地位中分离出来,国家专业银行的地位得以确立,开始运用银行的办法办银行。

从1985 年到1993 年:建设银行的信贷收支全额纳入了国家信贷计划体系,金融业务开始全面开拓,银行功能日臻完善,实现了由事业单位管理向企业化经营的转变。

1992 年编制的《建设银行“八五”改革与发展规划》是建设银行成立以来制定的第一个系统性发展纲领,标志着建设银行有了自己的发展战略思想。此规划契合“八五”时期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建设银行实际,明确提出把建设银行办成“中长期投资信用银行”目标,使财政职能和银行职能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现了从财政出纳向专业银行转变的历史飞跃。

2、探索商业化改革进程

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加速推进,财政、金融、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入,1993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拉开了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大幕。

在这一背景下,建设银行勇于创新、不断开拓进取,准确把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把加快向商业银行转轨同自身传统优势基础紧密结合起来,提出了极具针对性的发展战略。从1994 年至2001 年,建设银行先后出台三个体现不同时期发展战略思想、各具特色又一脉相承的重要规划。

1994 年《建设银行改革与发展纲要》:提出在继续保持中长期信用为主要特色的同时,向功能齐全、管理规范、手段先进的现代化、国际化、集团化国有商业银行方向发展,并采取分离政策性业务、全力开拓银行业务等紧密相联、环环相扣的战略举措,包括广开筹资渠道、加强风险管理、加快营运手段现代化、优化职工队伍素质与机构设置等。这一纲要在银行商业化改革伊始就明确了以提高经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找到了一条向现代商业银行转轨的光明大道。

1996 年《中国建设银行“九五”工作规划和2010 年远景发展纲要》:提出二十世纪末要建立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原则的内部体制,基本实现业务发展方式的集约化转变,资产总额翻一番、利润翻两番的奋斗目标。在九十年代中后期,国内金融环境因多种因素出现了恶性竞争、高息揽储、违规经营、不良大增的恶劣情形,建设银行敢为人先、锐意改革,提出“两个在所不惜”、“死里逃生”等重要战略思想,确立以“大行业、大企业”为主的“双大”客户战略,实施了“抢市场、增份额、占位次”的经营策略。这些战略在1995 年《商业银行法》实施的大背景下适时推出,加快推进了建设银行商业化改革步伐。

2001 年《中国建设银行“十五”规划纲要》:从增强核心业务竞争力出发,明确提出“四大支柱”、“四重”业务战略以及大中城市优先发展的区域战略。将信贷业务、中间业务、国际业务、房地产金融业务列为“四大支柱”业务,将重点行业、重点产业、重点地区、重点客户列为“四重”业务。这一纲要清晰了建设银行的客户战略、区域战略和业务战略,确立了以中长期信用和大型客户为主的市场经营特色,对提高市场地位、资产质量、经营管理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回顾这一阶段的历程,建设银行在分离政策性业务、移交财政职能后,开始了商业化的改革进程,为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把自身办成具有国际先进经营管理水平的商业银行,进行了不懈探索。

3、攻坚股份制改造

2001 年,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崭新阶段。建设银行资产规模、业务领域都有了极大扩展,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但同时,脱胎于旧有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历史积留下来的坏账包袱越背越重,甚至被国外称为已经“技术上破产”。

按照入世协议,中国银行业将在5 年过渡期内逐步开放,过渡期后全面开放,国有银行将直接与“狼”共舞。面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国际先进银行业的强力竞争,唯有深入改革而别无他途。

彼时,国际金融界关于中国银行的坏帐比率众说纷纭,认为中国银行业的坏账远高于公布的数据。甚至有国外评级机构以中国银行业贷款不良率高、拨备不足;盈利能力弱;资本金不足三条为依据,大幅降低中国银行业的信用状况。

2002 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国有独资攻坚股份制改造3商业银行股改上市的目标。此后几年时间里,通过国家注资、剥离不良资产、引进战略投资者等一系列重大举措,建设银行显著改善了资本实力、资产质量和财务状况。

2003 年12 月30 日,国务院决定建设银行为实施股份制改造的试点,并动用国家外汇储备向建设银行注入资本金225 亿美元,为建设银行实现股份制改造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一年多时间,建设银行较为彻底地解决了历史包袱和遗留问题,增强了财务实力,提高了资本充足率。同时,按照国际标准审计给出了清晰的财务家底,从根本上改善了财会报告体系。

2004 年,是建设银行股份制改造的攻坚年。为落实国务院关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的决定,新年伊始,建设银行即召开全面推进股份制改造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向全行部署了加强内部改革、设立股份公司的审计评估、承销商和境外律师的尽职调查、产权的完善、发行次级债、财务重组后续事项、委托性住房金融业务并账、筹备成立股份公司等股改各项相关工作。

同年9 月15 号,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国家电网公司、上海宝钢集团公司、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5 家发起人出席会议,并一致通过十项创立相关事项决议。随后的9 月21 日,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大会在北京举行。

2005 年年初,建设银行制定了《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业务发展战略纲要》,描绘了“为客户提供最佳服务、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为员工提供最好发展机会的国际一流商业银行”的宏伟蓝图。

2005 年10 月27 日,是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最值得铭记的日子之一。这一天,建设银行在四大行中率先第一家在香港挂牌上市,创造了当时多项IPO 纪录,两年后又完美登陆上海交易所。

通过股改上市,建设银行不仅一举迈进全球大型股份制商业银行行列,成为中国银行业的中流砥柱,而且为国家以后在国际市场发行债务、筹资、融资,树立了高水平的基准和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