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媒体集萃

新浪网:黄志凌:通缩还是个谜

发布时间:2014-12-16

近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11月份CPI、PPI数据均不及预期,CPI涨幅创5年新低,PPI也出现近一年半来最大跌幅。宏观经济数据的走弱,再度引发市场对于中国是否面临通货紧缩风险的争论,降息、降准的呼声不绝于耳。

中国经济是否存在通货紧缩?针对这一问题,中国建设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黄志凌在参加中国金融学会举办的“中国金融•第一届青年论坛”时表示,在面对“通缩”的各种争议时,应该用科学的方法做出判断,同时充分认识“通缩”的影论坛响。

判断通缩的四种方法

黄志凌表示,目前在判断是否存在通货紧缩现象时,通常用到四种方法,而每种方法仍有不完善之处。

首先,采取通胀反证法。即只要存在通胀现象,就不能认为存在通货紧缩。“只要目前仍存在着严重的房地产泡沫、股市泡沫、资产泡沫等情况时,就不能说当前经济存在着通货紧缩。”但黄志凌称,这种方法不完善之处在于,现实中经常出现“经济泡沫”与“经济下行”并存的现象,甚至在紧缩的情况下也会存在一定区域、一定领域某种资产形态的泡沫形式。

“有时在整体经济不佳,经济下滑和经济衰退都比较严重,经济循环不畅的情况下,流动性短缺这种典型的通货紧缩现象也是存在的。” 黄志凌称。

其次,“大家常说我们池子里面的水太多了,货币太多了。那么多的‘水’,为什么还说通货紧缩呢?” 黄志凌表示,这里用到了水池测量法。

该方法以M2作为判断依据,当前中国M2超过GDP增速,同时物价也在上涨,如果根据这一方法,目前并不存在通货紧缩问题,而且如果M2继续增长,“可能要洪灾泛滥”。但黄志凌称,如果深入分析可以发现,M2中只有M1这一部分才是直接影响经济现实循环的支付货币,还有许多货币没有支付功能。因此,他提出疑问:“如果要观察M1,我们是否会对池子里的‘水’是多是少,产生另一种判断呢?”

第三,价格指数法。有人认为,无论是“通胀”还是“通缩”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表现为货币、商品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说到底,通胀还是通缩,关键是看价格的变化。但黄志凌表示,目前对于这种方法存在着较多争议。

“一方面,选择什么样的价格指数才能准确地反映‘通胀’还是‘通缩’。目前研究中采用的价格指数与通胀、通缩之间的敏感性并不强。另一方面,在如何确定‘通胀’和‘通缩’价格指数的标准值方面,也存在很大分歧。在不同国家、不同经济环境下,人们对于通胀还是通缩的冷热感受是不一样的,愿意承担和忍受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此,这种方法有待讨论。” 黄志凌说。

最后,用到先导经济指标趋势法,即所谓的“大数据方法”。有人提出GDP的变化及价格本身如CPI、PPI等均不能反映“通胀”或“通缩”水平,应该观测经济先导指数的变化趋势,如观测BDI(波罗的海综合运价指数)、大宗商品价格指数、消费行为指数等,同时国外众多所谓的“智库”、高校开发出五花八门的相关性指标,来判断经济周期、判断通货形势。对于这一现象,黄志凌表示“我认为这些研究还是很有价值的,但是目前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同”。

对“通缩”的理解尚未成型

如何全面、深入、准确地理解通货紧缩可能产生的经济影响及其深远的后果?黄志凌认为,仍需要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对于通缩的影响,目前尚未达成共识。“有人认为价格水平下行,有利于增进社会福利。因为价格下行购买力提高,在一个经济紧缩的情况下,资源配置也更加合理。但是也有人提出,这种观点太想当然,因为价格水平持续下行会引起消费等待,同时进一步引起投资等待,导致需求不断萎缩,经济增速持续下滑,以至于收入减少,从而全社会的购买力下降,经济不断地步入恶性循环。这时候又有人要说了:所谓的消费等待,投资等待,只是逻辑上的推演,并没有实证的支持,价格下行似乎并没有让人们变得该买不买,该消费不消费。” 对于这些争论,黄志凌认为,通货膨胀作为一种货币现象,可以采取货币政策进行有效治理,但不能因此简单地把通货紧缩也类推为一种货币现象,或者说仅仅依靠货币政策,就可以解决货币紧缩问题。

“虽然美国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美国经济的恢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实深入观察,美国经济的恢复,货币政策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在治理通货紧缩这样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时,我们如何认识货币政策的作用,以及我们到底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更有效的治理通货紧缩,可能也是我们前瞻性研究的问题。” 黄志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