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媒体集萃

腾讯网:建设银行:十年风雨兼程 助力小微发展

发布时间:2015-12-07

自股改上市以来,中国建设银行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将支持小微企业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实现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逐步建立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日益成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主力军。得到党政机关、主管部门和企业的首肯和欢迎,近年来获多项荣誉。2011年,李克强总理批示建行服务小微企业“很有成效”。2012年,荣获中央电视台“全国服务小微企业最佳创新成就奖”。2013年,荣获银监会“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表现突出的银行”,荣获中国中小企业协会2013年度唯一“最佳中小企业服务银行”,2015年,荣获银监会“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成为大型商业银行中唯一获奖单位。

“大象”开始“小舞步”

曾经,银行普遍认为,小微企业经营风险大,缺乏有效抵押品,而且单户金额小,人手占用多,费力不赚钱。对以大企业、大项目见长的建设银行来说,过去许多分支机构也热衷于“抓大户”、“做大买卖”,忽略了“小生意”。但自2005年以来,这一认识逐步得到根本扭转。这既得益于中央、国家和监管部门的政策推动,更得益于建行对这项业务的认知。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不仅是响应中央号召、履行社会责任,更关系到银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大企业“金融脱媒”带来融资格局的变化,同时,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倒逼银行必须将服务目光下移,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加之近年来,国内民营经济和小微企业蓬勃发展,融资需求十分旺盛,蕴育着广阔的市场空间。因此,从适应市场环境下的被动调整,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逐渐成为建行开拓长期可持续发展空间的主动选择。

今天的建行,不仅为大企业“锦上添花”,更为小微企业“雪中送炭”,大象开始小舞步,也拉开了自身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综合化经营的新篇章。截至2015年9月末,建设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万亿元,授信客户24万户,并为461万户小微企业提供结算、理财等金融服务。近三年小微企业贷款新增连续实现“两个不低于”,累计为61万户小微企业提供信贷资金3.5万亿元,间接提供逾2000万个就业岗位,对充分就业,服务民生做出了积极贡献。

砥砺前行,谱写小微乐章

2005年,建设银行小企业业务发展起步,“成长之路”、“速贷通”品牌相继创立,迈出了大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第一步。2008年,建行制定新的发展战略纲要,明确将小企业业务作为战略性业务。2014年,面对经济下行风险增加、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利率汇率改革提速、多项监管新政出台,银行业经营环境十分严峻和空前复杂的情况,建设银行再度提升小微金融发展战略,将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纳入全行转型发展规划,作为全行加快转型发展的战略重点。

十年来,建行党委和管理层成员,包括部分董事监事多次赴基层调研,与小微企业深入交流,了解客户需求,不断清晰小微企业服务的发展思路和定位,即按照普惠金融理念,坚持零售化、批量化服务模式,以小额化、标准化、综合化、集约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为导向,不断提高小微企业惠及面。并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特点,从体制机制、产品创新、制度流程、信息技术等方面,破除大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发展障碍,有效强化了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逐步建立起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在组织架构方面,2009年,建行总行在四大行中率先成立小企业一级部,目前,全行37家一级分行中有34家分行成立小企业业务专门管理部门,并在二级分支行设立288家信贷工厂模式的小企业经营中心,覆盖全国主要城市和百强县。在体制机制方面,针对小微企业特点,持续优化业务流程,创新产品服务,搭建全流程小微企业信息技术系统,建设专业的人才队伍。在服务模式方面,同业首创信贷工厂模式,在大银行中率先试行评分卡方式,建立了“一圈一链一平台”的集群服务模式。在资源保障方面,始终坚持配置单独的信贷资源、人力与财务资源、对小微企业单独客户认定与信贷评审、单独会计核算等。

普惠民生,破解“融资难”

小微企业融资难,最难在于小微企业财务状况不透明,影响银行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判断。建行从解决企业缺信息、缺信用的根源出发,致力于缓解银企信息不对称,努力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不断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

大银行中率先试行评分卡评价方式。2011年,在保持传统评级授信模式的基础上,为改变小微企业因财务报表不规范导致贷款受阻的局面,建行进一步细分客户群体,下沉客户定位,针对小额贷款客户开发了小微企业零售评分卡工具,着重考察企业履约能力、业主个人信用和资产状况,以打分方式进行量化判断。诸多小微企业凭借稳定的现金流、企业主足值的个人资产和良好的信用记录,获得了建行的信贷支持,建行服务小微企业的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基于评分卡设计的“信用贷”、“善融贷”等产品一经推出,即获得市场和客户的高度评价,服务客户近万户。

利用大数据技术主动授信。建设银行着力推进小微企业服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和挖掘存量客户的结算、POS流水等交易数据,筛选优质客户进行主动授信,并提供最高500万元的可循环额度信用贷款。2014年,建设银行为纳税信用记录良好的优质小微企业设计专属的“税易贷”融资产品,根据企业的纳税记录,为需要贷款的企业提供信用贷款,将企业良好的纳税信用,打造成融资“金钥匙”。一年多来,“税易贷”客户数已接近4000户,贷款余额超过30亿元,2015年9月,建设银行与国家税务总局正式签署合作协议,通过系统互联和信息共享,实现“征信互认、征信互动、征信互换、渠道共享”,将双方的合作再度推向深入。

适应客户特点创新抵质押方式。面临经济发展新常态,建设银行深挖区域经济特色,创新抵质押担保方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中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针对多数高新科技企业“轻资产”,缺乏有效抵押品的特点,北京市中关村分行先后推出科技企业信用贷、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非上市股份质押贷款、比例责任担保贷款等多项特色金融产品,并联合北京市科委、担保公司、投资公司等,研发“投贷一体化”模式,为科技型企业融资提供股权债权相结合的服务。厦门市分行与市知识产权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质押等方式,为科技小微企业提供绿色信贷产品;黑龙江省分行以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以农业订单回款为主要还款来源,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涉农小微企业办理“助农贷”贷款,已投放贷款近1亿元。山西省分行响应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导向,支持当地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小微企业,研发“产业升级贷”,由政府或供应商提供5%的保证金,借款人提供一定风险缓释措施后即可获得不超过30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广西省分行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丰富的优势,企业无须拿出房产土地等押品,以林权抵押,既可以盘活林业资产,又降低对担保公司的依赖,减轻小微企业融资负担,社会效益明显。

拓宽渠道提供便捷服务。2012年,建行提出了网点“综合性功能、综合柜员制、综合营销队伍”的转型方向,使小微企业在网点申请贷款成为可能。依托12000多个综合性网点,建行得以将小微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四面八方,更贴近市场,贴近客户,真正成为小微企业的“身边人、贴心人”,陪伴小微企业共同成长。同年,建行推出“24小时不打烊”的网银循环贷业务,打破了银行服务的时间和空间限制。随后,建行先后开通了企业网银、善融商务、国际互联网站小微企业贷款在线申请渠道,实现线上线下交互融合,客户可以足不出户,贷款申请、支用、还款在线操作,信贷资金随借随还、循环支用,满足了小微企业短、频、快的资金需求,同时最大限度节约客户利息成本。目前,网银循环贷客户已突破9000户,授信金额超过130亿元。2013年,建行探索试行电话营销小微企业客户,进行主动外呼与持续服务,众多小微企业在颇感“意外”的同时,对建行服务的认可度大幅提升。

倾情相助,化解“融资贵”

长期以来,小微企业融资成本高、融资渠道窄一直为社会各界关注,直接限制着企业扩大再生产,进而影响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建设银行通过改进运营管理机制,增强系统功能支撑,降低服务运营成本,科学统筹定价策略,合理减少服务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融资负担,既让银行“放心贷”,又让企业“贷得起”,与小微企业“共舞”。

同业首创“信贷工厂”模式。2007年,建行第一家“信贷工厂”小企业经营中心在镇江试点运行。“信贷工厂”强调标准化操作,着力打造“流程银行”,实行产品销售和后台作业相分离,采用审批人派驻,评级、授信、支用同时申报的“三位一体”运作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自“信贷工厂”模式运行以来,建行不断推进小企业经营中心标准化建设,在全行推行统一的业务操作规范,实行中后台信贷操作环节的集中处理。通过流程之间的紧密衔接,“信贷工厂”极大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为客户节省宝贵时间,客户从申请到贷款发放的平均时间比原来缩短8-10天。同时因为关键岗位分离,明显提高了风险控制能力,有效满足了客户金融服务和银行风险控制的双重需要。目前建行约有90%的小微企业业务由“信贷工厂”加工完成,“信贷工厂”已成为建行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核心载体,有效提升服务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无缝续贷有效减轻企业再融资负担。建设银行以大数据分析代替经验判断,以智能化操作代替手工作业,依托评分卡建立起小微企业续贷业务模式。在拟申请贷款品种和风险缓释措施不变、授信额度和期限不增加的情况下,运用行为评分卡客观评价企业履约能力,对于符合条件的,贷款到期后可继续使用授信额度。今年以来,建设银行存量小微企业信贷客户中,已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客户通过评分卡实现无缝续贷,减少了企业寻求搭桥贷款、借新还旧的资金压力。

全流程系统支持大幅降低服务运营成本。为更好地支撑业务操作,实现更广的服务覆盖,近年来,建设银行积极搭建科技支撑体系,覆盖数据挖掘、客户营销、业务办理、风险管控,实行全方位的系统化操作和风险监测。特别是依托早期预警工具,建立起分级贷后管理机制,将系统非现场监测与客户经理实地走访检查相结合,对预警信号进行实时监测和分类处置,使建设银行小微金融的风险防控体系从事后处置向前端预警延伸,有效降低运营成本。

主动减免服务收费让利小微企业。建设银行在严格执行银监会减费让利政策基础上,去年以来,对小微企业增加16项免费项目,在大型国有银行中免费服务项目数量最多,每年为小微企业让利合计约30亿元。随着管理成本的有效控制,内部流程的精简压缩,建设银行对小微企业服务让利再升级,2015年,再次主动扩大小微企业服务收费减免范围,进一步对小微企业免收10项服务收费,7项服务收费实行打折优惠,真真切切地践行普惠金融,实实在在地服务小微企业,推动实现银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发挥集团综合化优势为企业提供全面金融解决方案,降低融资成本。为进一步优化服务,建行将客户服务的重点由单纯的信贷业务向综合化金融服务延伸,利用发达的结算网络、成熟的现金管理系统和便捷的电子银行,以投行、基金、信托、租赁、保险等多家子公司为依托,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结算、理财、咨询等综合服务。在此基础上,建设银行根据客户使用产品的数量和金额,实行优惠定价,进一步降低小微企业负担,不断密切银企合作关系。

多方合作,助力小微成长

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不仅要依靠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更需要各方支持,不断改善市场环境、促进充分竞争、加强政策保障、增强舆论导向,为小微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发展环境,为其发展壮大“保驾护航”。多年来,建设银行上下联动、内外求索,多方合作探求小微企业融资路径,逐步走出一条卓有成效的联动发展之路。

建立“一圈一链一平台”的集群服务模式。小微企业数量庞大,分布广泛,银行传统的“散单经营”成本高、效率低、覆盖面小。建设银行在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深入挖潜,广泛动员,与当地政府、行业协会、园区市场管理方、产业链核心企业联动,实现“网式营销”、“链式营销”,在批量化拓展服务客户的同时,又可有效避免散单方式带来的高成本和高风险。以供应链金融为例,建设银行抓住核心企业,以真实交易数据为基础,批量获取上下游小微企业的采购和销售信息,将互联网的开放模式与供应链的信息流、资金流、商流、物流、单据流有机整合,打造“支付+投资+融资”一站式解决方案。

创新银政服务模式,多方共赢助力小微。建设银行小微金融服务的拳头产品“助保贷”业务,自2009年推出以来,市场反响强烈,社会效益显著。“助保贷”由建行与政府合作共同筛选企业,并根据财政资金和企业担保金的放大比例向企业提供全额贷款,小微企业融资门槛降低,贷款可获得性大大提高。过去,很多小微企业,特别是轻资产、处于成长期的小微企业,往往因无法提供足额抵质押品被银行拒之门外,而申请“助保贷”的企业,只需提供2%的助保金及部分抵质押即可获得全额贷款。同时,政府通过参与客户筛选,科学引导信贷资金流向,“定向”扶持符合政策导向的小微企业,更有效地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财政投入铺底资金,银行按一定比例配套投放小微企业贷款。通过政、银、企合作,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监督机制,在不同程度上增进企业的诚信意识,极大促进了当地融资环境和信用环境的改善。2015年9月末,“助保贷”贷款余额超过300亿元,贷款户数近8000户。马凯副总理在《创新“助保贷”业务助力小微企业发展》的报告上批示:“建行主动创新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效,应予肯定。各商业银行都应发扬这种主动创新、务求实效的精神,结合本行实际,总结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为缓解小微企业和三农融资难、融资贵,服务实体经济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探索风险共担的外部合作机制。建设银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融资性担保行业发展的有关精神,下发专门意见,指导分行与小微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合作,并通过比例再担保融资等方式,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提升银担合作水平。与信达、安诚、华安等财产保险公司建立市场化的合作机制,创新“保贷通”业务,由建设银行向投保“贷款履约保证保险”的小微企业办理信贷业务,积极探索创新担保公司信用保险类金融产品,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模式注入新的活力。

十年风雨磨砺,铸就建设银行服务国家经济大局的金融砥柱,十年市场变革,未改建设银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愿景初衷。多年来,建行牢固树立和践行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与实体经济共荣共损的理念,将服务小微企业作为长期战略任务,矢志不渝地加以推动。未来,建行将继续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厚贷小微,普惠民生,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