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媒体集萃

《中国银行业》杂志:王洪章:经济新常态下大国金融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

发布时间:2016-03-10

2005年10月27日,作为中央确定的大型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改先行试点单位,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成功上市,标志着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型国有银行实施股份制改造战略决策取得了重大成功。上市十年来,包括建行在内的大型银行,以强大的市场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全部跻身世界先进银行前列。大国经济需要大国金融。以上市十周年良好基础为起点,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在经济新常态下正通过转型升级,迈入发展壮大的新时期。

一、十年发展为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大型国有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银行业的主体,维系着国民经济命脉和经济安全。上市十年发生的脱胎换骨的变化,不仅使大型银行成为中国金融体系稳定的基石,能够以庞大的实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也为今后转型升级建设世界一流现代金融企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营绩效全球领先。上市后,建行核心财务指标始终保持可比同业领先水平。其中资产规模、市值、净利润、资产回报率等处于世界大银行最好水平,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银行1000强和上市公司2000强第二位。我国大型银行从过去不良资产“制造的机器”,到领先国际银行业,标志着中国现代金融企业正在崛起。

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稳定高效。按照现代公司治理制度,建行上市后明晰了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管层的权责,并在实践中理顺了新老“三会”的关系,形成了公司治理的稳定基础。建设银行依托良好的公司治理,平稳有序地推进全行改革发展,着力调动各利益相关方尤其是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推进新体制、新机制在全行的落地,将现代公司治理的内在要求传导到各机构、各层级、各个环节,形成了规范、稳健、高效的治理架构。

前瞻性的发展战略目标清晰。上市之初,建行董事会、管理层就把战略研究和制定工作放在首位,先后制定了中国建设银行业务发展纲要、业务发展三年规划和五年规划。在此基础上,建行党委提出了“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的转型发展战略,科学谋划下一步转型发展方向,坚持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关键的战略判断,坚持服务实体经济的基本方向,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坚持改革创新发展思路,不断推动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稳健发展;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机遇,在巩固和发挥传统优势的同时,培育新的竞争优势,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面向全球的综合化服务水平大幅提升。通过加快转型创新,全面打造包括保险、基金、信托、租赁、投行、期货和养老金等在内的综合服务平台,不断提高经营管理的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水平,“以客户为中心”的机制和文化已贯穿到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实施前中后台分离与制约及中后台集中管理,加快流程银行建设,围绕客户需求在市场末端与决策高端间架设为客户“量体裁衣”且“一票直达”的业务和服务流程,打造独具特色的管理和决策机制,全面提升全行整体运行效率。

风险内控建设得到全面加强。通过落实全员风险管理、强化班子责任、实现双向报告、推进专业分工、完善风险抓总,使全行的风险管理文化日渐成熟。加快推进涵盖表内外、境内外、本外币和母子公司等在内的集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提升跨境风险、海外业务风险管理水平。强化“三个不放过”,对违纪违法实施“零容忍”,案件防控能力显著增强。

积极推进海外布局,有力支持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构建新常态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对外开放新体制,支持企业“走出去”。目前,建行在六大洲均已设立分支机构,覆盖了25个国家和地区包括全球主要经济体,并与139个国家和地区的1471家机构建立总行级代理行关系,全球化服务网络和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成功获得伦敦、智利和苏黎世人民币业务清算行资格,离岸人民币集中清算体系日益完善。先后在离岸市场成功发行人民币债券,取得良好市场反响。加强境内外联动,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2015年,全行境内外机构办理跨境人民币实际收付业务量达3.67万亿元,同比增长10.27%。

二、在转型发展中探索大型国有银行升级跨越的必由之路

历经六十年建设和发展,建行如今跻身于国际大型银行前列,迎来了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契机。2014年,建设银行前瞻性地提出了向综合性银行集团、多功能服务、集约化发展、创新银行、智慧银行五个方面转型的整体规划。“CCB2020 转型发展规划”紧扣现代银行业发展规律,与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转型提质升级的方向高度契合。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时候,建设银行也要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能力”的建设要求,实现“资本充足、结构合理,管理规范、控制有效,功能完善、基础扎实,国内最佳、国际一流”的目标,打造成最具价值创造力的银行。随着规划全面启动与落地实施,五位一体的整体转型正全面协调向前推进,新的业务优势和新的盈利能力正在形成。

加快向综合性银行集团转型。综合性经营是国际先进银行主要发展趋势,是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产业交叉、市场融合、要素流动的客观要求,是满足客户综合性、个性化、多元化需求快速增长的必然选择。2015年,随着建信养老金管理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建信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获批筹建,集团综合型经营牌照继续保持同业领先,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要抓紧探索经营管理、营销服务、运营核算的综合化,建立健全银行业务为主、其他金融功能为辅,主辅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现代先进综合性银行集团。

加快向多功能服务转型。多功能服务是国际先进银行的基本特征,是银行适应客户需求多样化、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客观需要,是银行创新活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体现。要改变银行目前产品类别不齐全、功能不完备、协同不到位的现状,加快由相对简单产品和服务向产品丰富、功能健全、服务便捷的转型,形成产品目录清晰、产品组合多样、服务特色定制、综合功能完备的经营体系。

加快向集约化发展转型。集约化是现代银行科学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保持活力的根本要求和集中体现,是在优化流程基础上,实现资源配置、运营高效、价值创造的过程。向集约化转型,要加强银行集团统筹,实现总分行经营管理集约与差异化,中后台支持保障尽可能向总行和省分行集中,二级分行及以下单位主要是经营及营销的集约化,条线集约化则以专业化为主进行,人员资源向经营和基层一线倾斜,实现集团客户服务与经营管理效益最大化。

加快向创新银行转型。创新是银行经营发展的生命力,是破解资本约束和资源约束的必然选择。经营环境不断变化,同业竞争更为激烈,对银行创新发展提出了更迫切和更高的要求。要弘扬创新理念和文化,既进行管理方式、体制机制创新,又加强业务、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使创新贯穿于经营发展全过程、各领域,保持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加快向智慧银行转型。社会经济运行和人们生活行为数字化、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都离不开智能化应用;新业态、新产业、新技术为银行智能化发展也提供了契机,优秀企业、高端个人和青少年群体等智能化应用主力军将成为未来银行的客户主体。同时,银行业是高度信息化、数字化的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国际先进银行已经走在银行智能化前列,我们必须加快智慧银行转型步伐,提升信息化、流程化、智能化水平,发挥IT技术、大数据在经营管理中的作用,以赢得未来。

三、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铸造大国金融辉煌

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坚持在发展中转型,在转型中发展,在做大、做强、做优的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我国正处在“十三五”规划全面实现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将实现,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必须发挥好服务国家建设、支持实体经济的主体支撑作用,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自觉服务大局,加快转型创新,进一步深化国有金融企业改革,全面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努力续写新的辉煌篇章。

紧跟实体经济抓机遇促转型,助力国家重大战略顺利实施。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了一系列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彰显了新一届党中央的战略智慧和历史担当。建行作为拥有六十年发展历史的大型国有控股商业银行,服务国家建设是基本职责和天然使命,这既是承担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内在要求,也是银行自身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建行将紧随国家发展战略步伐,全面提升服务国家建设能力,助推国家重大战略顺利实施。一是发挥传统优势,创新服务模式,大力支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自身综合经营优势,搭建综合服务平台,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和融资模式,积极提供基本建设贷款、银团贷款、等产品在内的全方位融资融信综合服务。二是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强化贯彻力,提供强有力保障。依靠庞大的资金实力、全面而完善的综合服务能力、强大的创新力和遍布全球的网络,以及覆盖多个行业和领域的牌照优势,为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扶贫攻坚、中国制造、新兴产业、保障房建设、小微企业、三农经济等重点领域,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强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方案和差别化的信贷政策,用优质、先进、精准的服务,稳定经济增长,促进经济腾飞。三是抓住行业和系统龙头,以综合金融服务带动对上下游的金融支持。通过地方政府自发自还债券承销与投资、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融资、融资租赁、引入保险资金、筹组产业基金等方式,拓展新型服务领域,为实体经济提供强力支撑。四是继续发挥建行在项目评估、工程造价咨询、投资托管服务等方面的业务优势,为社会资金参与国家重点建设提供多层次的金融服务。

通过改革驱动推进体制机制建设,打造现代企业一流指挥枢纽。破解体制机制难题,改革是重要法宝。过去十年,我国银行业快速发展,跻身全球银行的领先行列,主要动因源自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银行改革。建行转型规划提出的深化集团内部改革,目的就是以改革打造符合时代要求的运行高效、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优势,把交叉性强、耦合性高、起基础支撑作用、牵一发动全身的体制机制建设,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一是建立大资产大负债集团经营管理模式。编制涵盖集团所有机构的整体资产负债经营计划,展示集团完整金融服务视图。实施资源集团全球化统筹科学配置,做到境内外、本外币资金互通和流动性统一管理。研究大资产大负债综合化考核机制,科学设置全面资产管理、全量资金来源等考核指标体系,引领全行向战略方向转型。二是完善集团协作运行机制,构建对集团联动起基础支撑作用的综合运营核算机制,加快形成多产品多渠道多条线多行业分工合作的综合定价、核算和考核机制,健全跨机构、跨区域、跨条线、跨部门、跨境的联动机制,积极探索母子公司业务产品无缝对接融合新机制,提升市场和客户快速响应能力。三是优化集团机构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与时俱进推进总行集约运行机制完善和分行机构集约化改革,根据形势发展择机推动子公司市场化改革。通过简政放权,进一步完善各级机构差异化授权政策,改变对分支机构管得过多过死、创新发展活力不足的状况。

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展示中国银行业综合实力和良好形象。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和金融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中国银行业近年来“走出去”的步伐明显加快,覆盖地域不断扩大,海外战略布局初见雏形。截至2014年末,20家中资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在53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1200多家海外分支机构,总资产达1.5万亿美元。同时,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人民币境外清算行已经辐射中国港澳台地区、东南亚、欧洲、大洋洲和美洲等地区。当前,随着我国经济对外开放的深入,为支持我国企业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建行将以出口信贷、跨境担保、跨境并购融资、跨境供应链融资、项目融资等优势产品为依托,进一步加快海外布局,强化境内外联动,统筹利用各机构优势为“走出去”企业提供全面的服务。通过转型发展,以客户为中心、以境内外、本外币一体化经营和集团化管理为基础,实施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的“三步走”策略,加快海外业务层次提升、国际化网络深化,以强化国际业务、海外业务综合贡献度和国际竞争能力。可以说,加快中资银行“走出去”战略布局,有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资源,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进而在国际金融格局中增强话语权、定价权,展示竞争实力,树立良好形象。

风雨多经志弥坚,关山初度路犹长。回首上市十周年,我国大型银行历经了从“技术上濒临破产”到雄踞全球大银行前列的“凤凰涅磐”。上市是里程碑,十年是新起点。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前提下,大型银行的责任担当,正成为经济平稳向好最为坚挺的力量。建行将通过转型发展建设“国内最佳、国际一流”的现代综合性银行集团,用“中国信心”的最强音,谱写经济新常态下大国金融助力大国经济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