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媒体集萃

《金融时报》:中国建设银行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发布时间:2017-03-10

建行客户经理详细介绍小微快贷业务办理条件及流程“真想不到啊,在银行办理贷款居然可以这么快!”日前,福建泉州市某汽车用品服务中心总经理在公司电脑上点击确认后,立即获得了建设银行“小微快贷”贷款——而从发起申请到获得贷款,一共花了不到五分钟。

“小微快贷”是建设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的一款针对小微企业等实体经济领域的网上全程自助贷款,坐拥“互联网+银行”双基因,既有互联网的快速便捷,又有银行的技术、数据和风控支撑,提高了贷款调查、审查审批和放款的效率,实现了小微客户融资全流程网络化、自助化操作,客户从申请到贷款支用只需几分钟。

值得一提的是,“小微快贷”业务不过是建行利用大数据破解小企业融资难诸多创新中的一项。据了解,建行以创新支持实体经济,服务小微企业的成效得到监管机构和社会各界的认可,多次获得国家有关领导肯定,两次获得“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先进单位”。

大数据+互联网:让小微企业融资更便捷

“十三五”规划指出,深化大数据在各行业的创新应用,探索与传统产业协同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要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振兴实体经济。小微企业是普惠金融的重要主体,对银行而言,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短板的关键环节。

“小微企业融资最大的诉求就是低门槛、高效率,而传统信贷模式高抵押门槛、繁琐的审批流程成为小微企业难以承受的‘融资之痛’。”在建行相关负责人看来,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新技术和新模式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利器”——大数据技术的运用,让银行能够充分发掘多方信息,通过分析客户历史数据,为小微企业融资有效增信,有助于推动金融向“小而美”发展,让金融惠及更多小微企业。

资料显示,近年来,建行始终坚持依靠创新,来破解小微企业“缺信息、缺信用”的难题。特别是近两年,积极运用大数据等新技术开展产品与服务模式创新,组建了上海数据分析中心,利用“大数据”挖掘“小信用”,推动小微企业“普惠金融”发展,以一池金融活水浇灌小微企业实体经济之树,有效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就“小企业 大事业”。

上述“小微快贷”业务就是一个典型的范例。由于“互联网+”的运用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建行将互联网思维与大数据运用有效结合,开辟了融资新模式,从而让小微企业方便、快捷地获得低成本融资成为现实。

针对小微企业资金需求 “小、频、急”的特点,建行还创新了“网银循环贷”业务,并先后开通了企业网银、善融商务、国际互联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小微企业贷款在线申请渠道,把贷款申请、支用、归还从线下搬到线上,让客户通过网上银行自助操作,随借随还,极大提高了融资效率,充分满足了小微企业资金需求,节约了企业融资成本。

尤其是,建行于同业中率先推出“善融商务”电子服务平台,为小微企业客户提供“交易+融资”的全方位金融服务。通过“善融商务”,小微企业既可以实现信息发布、在线销售、支付结算等网络交易功能,又可以凭借交易产生的交易信息、信用信息等数据记录获得在线融资服务。

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运用,建行有效破解了传统模式的融资困境,将小微金融服务的重点放在真正有融资需求的创业创新型小微企业身上,解决科技企业、大学生创业等“双创”主体轻资产、无抵押、融资难的“痛点”和“难点”。

大数据+评分卡:让小信用成就大作为

如何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多年来一直是制约着银行能否有效服务小微企业的重要因素。而建行通过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有效的路径。

建行相关负责人介绍,借助模型设计与大数据挖掘,建行创新建立起一整套批量筛选、针对性评价与流程处理的业务模式,从而改变了小微企业因财务报表不规范、信息不足导致贷款受阻的局面。

时间回溯到2013年。这一年,针对500万元以下小额贷款客户,建行在同业大银行中率先开发了小微企业零售评分卡模型——并由此确立了银行信用评价的全新理念。

“评分卡”通过对银行内积累的众多小微企业客户上亿条数据进行逻辑回归分析,摒弃了以往重点关注小微企业财务报表的模式,围绕履约能力、信用状况、交易信息等非财务信息进行风险评价,大大提高了评价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此基础上,第二年建行又率先推出行为评分卡,建立小微企业续贷业务模式,客观评价企业履约能力,对符合条件的客户,可继续使用贷款额度。此举将续贷业务由以往单纯依靠人工判断转变为系统自动决策与人工决策相结合的方式,大大缩减了续贷时间,简化了业务操作流程,提高了业务办理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事实上,对商业银行而言,大数据信贷产品如何构建预警监测体系,提升风险管控水平始终是一个考验。

对此,建行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详解。一方面,大数据信贷产品风险管理重点把握企业账户资金流和交易行为情况,通过非现场动态监测企业及企业主相关数据信息,量化风险并及时预警,实现信贷风险“早发现、早决策、早行动”,增强风险防范、化解和处置能力,提升风险管理的前瞻性、主动性和针对性。

另一方面,创新应用风险管理工具。“大数据信贷产品采用基于数据视角的全新的风险排查模式,创新应用了多种风险管理工具。”该负责人介绍,通过小企业早期预警模型,结合系统定期自动获取的定量信息和人工录入的定性信息实行批量化预警,并对不同预警级别实行差异化的风险处置。

特别是,通过小微企业零售行为评分卡模型,监测小微企业账户行为,实现系统自动评分并触发预警信号,提示贷后管理人员及时采取相应预警处置措施。同时,通过新一代系统平台小企业信贷业务催收管理功能组件,实现到期提示、催收执行、查询统计三大功能,从而提高小企业信贷客户贷后管理的批量化运作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以评分卡模式为基础,如今,建行基于客户交易结算、POS流水、纳税信息等信用记录,依托小微企业评分卡进行数据分析,为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可以说,建行“大数据”产品真正实现了数据与信用的完美融合。

大数据+第三方:共建小微企业信息生态圈

“POS贷”主要依据小微企业POS收单特约商户的银行卡收单交易金额、笔数等数据信息提供融资支持;“善融贷”则主要依据日均金融资产、对公结算账户、企业主个人结算账户结算流水数据提供融资支持……“目前建行已经建立了全方位、多角度的大数据信贷产品体系,包括信用贷、善融贷、创业贷、税易贷、POS贷、薪金贷和结算透等,全面契合小微企业各类经营数据。”谈及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大数据产品,建行相关负责人形象地打了个比喻:“就如同品种齐全的超市,只要企业有一定维度的真实数据信息,就总有一款产品能够满足企业需求。”然而,由于小微企业信息广泛而分散,企业及企业主的征信数据又涉及政府管理部门和商业交易网络的方方面面,如何才能使大数据的获取更为全面、真实、有效,并不断延伸服务覆盖?

建行的办法是:借助政府等第三方的信息共享。

诚信纳税信息证明了小微企业的经营能力,也佐证了纳税人的信用状况。在实践中,建行发现,与税务部门合作,能够很好地实现“以税授信、以税促信”。

于是,针对按时足额、诚信纳税的小微企业群体,建行创新推出了小微企业“税易贷”产品。通过与税务部门合作,根据企业的纳税记录对企业的经营能力及信用水平进行判断,只要满足一定的纳税条件,无需抵质押担保,即可为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

“没想到诚信纳税还能获得银行的信用贷款!”天津某印业包装有限公司是南开区A级纳税户,建行根据公司连续3年的纳税记录和纳税额,给予其200万元信用贷款。对此,该公司负责人十分感慨:“今后我们要继续维持优良的纳税记录。”2015年,建行率先与国家税务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建立以征信互认、信息共享为基础的银税合作机制,通过推进纳税信用和银行信用的有效对接,将纳税信用应用到促发展、惠民生,服务经济发展大局,推动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此后,建行不断探索在银税合作中植入互联网基因,推出“税银e家”网络服务平台,实现与涉税数据的实时对接,开辟了"e"路"e"贷新模式。

合作不仅限于税务部门。近年来,为畅通小微企业信息采集渠道,建行利用国家加快建立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推动政府信息系统和公共数据互联开放共享的机遇,积极探索获取小微企业分散在人民银行、工商、法院等部门的信用信息。如与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开展合作,运用大数据技术,对供应链企业在平台上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实现小微企业客户融资需求的智能获取,以及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快捷办理。

此外,建行还充分发挥社会商业机构的力量,建立银行与第三方机构数据共享机制。利用第三方平台数据库资源,丰富小微企业各种社会行为信用信息库,基于数据信息挖掘和筛选,更有针对性地做好金融服务。

谈及未来,建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建行将继续坚持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核心,将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与小微金融深度融合,进一步助力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