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集萃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建行 >> 媒体集萃

《中国金融》:金磐石:以科技打造金融转型新动力

发布时间:2017-10-10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技术蓬勃发展,正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和行为。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因科技之势而变的紧迫性和挑战性更强。建设银行坚持科技引领,以科技作为自身发展的核动力,2010年启动新一代核心系统建设,以组件化、参数化、智慧化为原则,组织企业级系统重构,全面支撑全行转型发展,以此“先手棋”抢占新一轮金融科技创新的制高点。

六年多来,建设银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立足建设银行转型创新和业务发展的实际,积极吸纳国际领先的实践和经验,使用最前沿技术,吻合了“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共享”的五大理念,全面完成了“新一代”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建成了支持集团全球业务一体化的企业级系统,实现了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锻造了卓有成效的业务支持能力,厚基了金融服务创新的基础。

构建了金融科技融合生态

建立了企业级架构。建设银行用企业级的方法,将银行所有业务、产品、数据进行全面的梳理分析,并纳入新架构标准进行再造,形成了企业级的系统架构。在企业级框架下,直观查看客户全貌,实现更精准的营销,制定更适配客户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完整地分析全行产品,做到更准确地定位和配置,更科学地制定价格与销售策略,更快速地设计推出新的产品;更实时地运用数据,做到全面整合和深度挖掘,更灵敏精准地分析客户、防控风险,更前瞻有效地支持智能运营、决策管理。

实现了技术与业务价值链的完美融合。建设银行紧密贴近市场、深度融入价值链,参与到客户价值创造活动中,与客户建立“伙伴式”关系,更加精准地推送金融服务、有效地匹配金融资源,帮助客户创造价值。推动传统存贷汇为主的商业模式向综合性、多功能、集约化以及创新型、智慧型银行转型,提升价值创造力。目前,建设银行集团的租赁、基金、信托、寿险、资产、造价咨询、期货、养老金和财险等子公司,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商业银行主体形成良好的协同联动,实现对客户的“一点接入”快速响应、“一揽子”产品配置、“一站式”金融服务。

完成了业务的全流程再造。建设银行的“新一代”突出客户导向和价值创造,形成全流程的统一视图。促进客户服务综合化、线上线下一体化、纵向层级扁平化、管理措施差异化、操作应用智能化、客户体验极致化。

构建了科技金融的完美生态圈。建设银行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特别是“移动优先”战略,整合线上线下服务渠道,着力打通资金流、信息流、商流和物流,融合客户、银行及第三方,为客户全面精准地提供场景化、生活化的金融解决方案,将金融服务融入社会经济活动和百姓衣食住行。目前,建设银行网上银行用户数已达到2.4亿,手机银行用户数达到2.2亿。通过生态圈全景式融合和实时性交互,银行服务随时随地触手可及。

形成了卓有成效的业务支持能力

“新一代”丰富多样、便捷易用的功能为经营管理和业务创新提供了全面支持。

专业化的营销服务能力。通过360度客户画像、数据挖掘形成商机,以客户为中心开展营销、以客户为中心创新产品、以客户为中心提供服务,“以客户体验为中心”的理念得到具体落地。截至目前,“新一代”整合了6亿个客户信息,形成7000多个目标市场模型,创建3000多个营销任务,产生了3.3亿个商机。

灵活高效的产品创新能力。创新搭建了装配工厂和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实现基于14个产品线、136个基础产品、58个装配模型快速推出定制化的可销售产品。目前在售可售产品1.4万个,有效支撑了全行业务发展。

智慧网点转型能力。搭建完整、协同、智慧的渠道体系,提供随时、随地、随需的多场景金融服务和一致的渠道体验。全行投产智慧柜员机设备近6万台,柜面业务迁移率81%。智能机器人“小微”已累计服务客户超过12亿人次;网银网站用户和交易规模稳步发展,移动金融保持快速发展,规模与质量同步提升。

集约化业务运营能力。建立了企业级的机构、用户统一视图;建立了全行统一的配送平台,款箱出入库效率提高80%,差错率下降26%;通过会计档案数据集中和凭证电子化,助力分行减负。前后台业务分离、工厂化流水线的集约化生产模式不断完善,实现37家分行15000多个物理网点业务的总行集中处理,集约化运营范围覆盖柜面、线上、中台、子公司及海外机构共105类业务,为集约化战略实施提供了有力支撑。

差异化综合定价服务能力。建立科学、标准的综合定价模型,实现本外币的存贷款价格授权管控。为客户经理议价提供支撑,使其更关注成本效益;对客户承诺和价格审批情况进行有效监测;提高全行定价水平,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全面的风险防控能力。逐步实现风险控制由人控转为机控,建立了满足新资本协议要求、风险内部管理需要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以及与此联动的内控体系,做到实时的风险决策、基于RAROC的集约化资本管理。基于中央风险计量引擎实现信用风险评级功能的集中统一部署,建立覆盖对公评级和零售评分300多个风险计量模型,覆盖全部金融市场交易业务。基于统一风险视图,实现自上而下的组合风险预警体系,大幅提升风险预判预警能力。

精细化的财务管理能力。实现“以交易核算分离”为特征的全新会计核算体系,集辅助计量、集团总账、报告自动化为一体,构建高质量的会计信息生成、报告和控制机制,全面提升核算控制和披露能力;建立实时总账机制,使得经营成果的最新数据2小时内反映到总账;建立了全要素的以价值为核心的财务集市和管理信息平台;在损益管理上,实现了综合经营计划流程的全面线上管理;基于大数据,通过设计和不断优化财务收支预测模型,将存量业务的净利息收支预测粒度精细化至逐笔,提高了损益预测和管理能力。

便捷的数据应用能力。完整定义8万余项数据规范,实现了贯穿创建到应用全流程的数据管控,全面夯实数据基础。数据仓库整合形成了包括工商、法律、客户行为等外部数据的共享视图。通过实践“自主用数”等全方位数据服务理念,建设了信息应用、员工业绩计量、“慧视”等一批数据平台和产品,实现从“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大数据支持下的快贷业务,客户数同比增长3倍,交易额增长5倍以上;“小微快贷”业务推出不到半年贷款客户数增长了7倍,贷款余额增速达88%。

海内外、子公司一体化的支持能力。支持多语言、多法人、多时区的金融需求,在国内外同业首次实现了“一个版本,全球部署;一次研发,全行共享”。统一母子公司、境内外的数据标准,实现境内外业务处理全流程的一体化,提供全球一致的客户体验,大大降低了IT系统开发和运营的成本。

厚植了转型创新的科技基础

新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金融产业,使得金融去中介化进程加快,有人称之为“技术脱媒”。传统商业银行的支付、融资等中介功能受到巨大冲击,近年来异军突起的互联网金融就是典型的例子。此外,像广受关注的“区块链”等技术,一旦成熟并投入商业运用,将实现“去中心化”的实时交易。以跨境支付为例,依托“区块链”可以不通过银行等传统金融中介实现“点对点”交易,专业机构预测这将使交易成本降低约40%。可以预见,类似的“颠覆性”技术创新,将引发全球深刻的变革。

新科技革命促使银行重新检视固有的经营模式和盈利模式。对商业银行来说,新科技革命既是严峻挑战,更是难得的机遇,关键是能否发挥好自身在客户、资金、渠道、信息、风控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将其与新技术有机的融合,找到最佳契合点,在变化中恪守金融内在规律,确保转型创新的正确方向。

建设银行“新一代”建设围绕转型发展战略,着力夯筑科技基础,构建科技创新长效机制。在完成IT系统建设的同时,自主创新推出了以“四个一”为导向的企业级工程实施方法,即一套业务模型、一套IT架构、一套实施工艺和一套管理流程,实现向“企业级”研发模式的全面转型。同时搭建了业界领先的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框架平台,融汇了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最新成果。先进、灵活的架构设计,保证了未来良好的扩展性,形成了支撑全行未来转型和持续创新的技术基础;同时,标准化、动态适应的方法和流程,确保了IT架构能够不断吐故纳新,灵活地适应转型创新的需求。这套企业级工程实施方法,实现了业务与技术的有机融合,需求、设计与研发、生产的无缝衔接,是未来建设银行信息系统建设的“白皮书”,也是金融创新的“孵化器”,为建设银行转型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建设银行将坚持科技引领,创新应用,持续推进科技与金融服务融合,建设更加智慧的现代商业银行。